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人民日報追憶上海高院去世副院長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2-2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時任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院長的鄒碧華在接待起訴當事人。

【文匯網訊】人民日報發文追憶上海高院去世副院長,全文如下:

「鄒碧華怎麼了?在搶救?有生命危險?怎麼可能!」

2014年12月10日下午2點40許,上海高院院長崔亞東接到電話,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上午,鄒碧華還在市政法委參加司法改革會議,按計劃,下午他還要去參加在徐匯法院召開的司法改革座談會。

此刻,上海高院政治部主任郭偉清也調轉車頭,向醫院疾馳。奔進搶救室,郭偉清看到碧華的一隻手垂了下來,便下意識地去扶他的手,那隻手冰冷冰冷的。

一旁,崔亞東的喉嚨像是被堵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鄒碧華,上海高院副院長、司改辦主任,法院司法改革最得力的幹將,突發心臟病,倒在了司法改革的征途中。

「改革怎麼可能不觸及利益」

47歲的鄒碧華,去世前最牽掛的是司法改革。

去年6月,上海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首批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地區之一。此前,鄒碧華參與研究制定了最高法「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改革試點」「司法公開平台建設改革試點」等方案。這一次,推進司法改革的重擔再次落在鄒碧華肩頭。

鄒碧華參與主持起草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先後召開了15次座談會,歷經34稿。

去世前幾天,鄒碧華還和郭偉清談起改革方案,「他說,你們那個員額制方案還要再調整。」

法官員額制是此輪司法改革的「牛鼻子」,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法官比例壓縮至33%,意味著有一批現任法官進不了法官序列。怎麼改?鄒碧華力主避免兩個「一刀切」——不按資歷、行政級別「一刀切」,要科學考核,給年輕人留有機會;高院、中院、基層法院的法官比例不能「一刀切」,要給一線法官更多機會;要讓真正有能力、有水平、能辦案的法官進入到員額中來。

有同事勸鄒碧華「悠著點,少得罪人」。他說:「改革怎麼可能不觸及利益,怎麼可能沒有爭議?該擔當時必須擔當。」

鄒碧華帶領司改辦團隊,調研全市法官分佈情況、人力資源實際投入,獨創了一套「案件權重係數」,分析全市法官辦案質效,並請來調查公司進行專業分析,尋求最佳方案。最終,員額制改革避免了「一刀切」。

「鄒碧華是將改革作為事業在做,而不是作為一件事情來做。」郭偉清感慨,「做一件事,就要考慮是不是能擺得平。做事業,就是一個標準,怎樣有利法治進步,就怎樣設計推進。」

「有數據、重事實才能更好地推進改革」

「碧華提出的許多改革建議和方案都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最高法司改辦主任賀小榮說,「它們都是建立在大量數據分析基礎上的,不是理念的堆砌,是用事實說話。」

多年前,鄒碧華在長寧法院任院長時,就是通過調查研究,用數據和事實,一點一點往前推進自己的改革設想。

2008年6月25日,鄒碧華到長寧法院赴任。還沒進自己辦公室,就直接到會議室,討論信訪案件的化解。

鄒碧華到信訪辦調取了500多封群眾來信、100件執行案件卷宗,逐一分析問題原因。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廳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聽法官審案子。這樣過了幾個月,鄒碧華瞭解了基層法院情況,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執行投訴多、管理薄弱,他就改革了執行流程,改變以往「一人一案管到底」的傳統運行模式,將執行分成接待、查控、研判、強制4個環節,每個環節相互牽制、監督,提高執行績效,執行投訴率下降了76%。

有當事人投訴曾經33個電話找不到法官,他就建起法院「小總機」,安排專人接聽,以防法官因開庭等接不到當事人電話,也為當事人提供咨詢服務。這一「小總機」模式成了如今在全國法院推廣的12368熱線電話的雛形。

長寧法院大樓改建,需要設立臨時立案大廳。「鄒院長看了設計方案,沒有說不好,只是要求我們,首先調查來立案的人員數據,再和現有方案對照,看是不是符合現實需求。」長寧法院辦公室主任曾俊怡回憶。

調查下來,原來的設計果然有差距,設計團隊根據結果迅速調整了方案。「鄒院長總說,有數據、重事實,就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就能更好地推進改革。」

「先進理念不能超越中國實際」

人們稱鄒碧華是博士院長,北大博士畢業後,他曾作為上海法院系統首個外派法官,去美國聯邦司法中心進修了一年。

「他讀的書多,可我覺著他不書生,不教條。」長寧法院副院長胡國均說。在長寧法院時,每逢信訪當事人生日,鄒碧華都要給對方發條短信,打個電話。他認為,法院不僅要辦好案子,還要做好延伸服務,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當事人排憂解難。

「他熟悉西方法律,同時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堅守中國方法。」賀小榮說,「讓先進的技術和理念為中國改革實際服務,這是鄒碧華的智慧。」

早在2000年在美國進修時,鄒碧華就專題研究了美國聯邦法院內部職責分工及法官輔助人員配置方法,回國後,寫下4萬字考察報告。「沒人讓他寫這些,他自己總結的。」時任上海高院院長滕一龍說,「他還研究了司法公開制度,回來後給年輕法官做講座,引起了很大反響。」

多年後,鄒碧華在上海高院主持制定了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設三年規劃,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開。其中,有6項應用屬於全國法院首創。

鄒碧華深知中國實際,瞭解中國法官隊伍現狀,不照搬國外一套。「碧華總說,給予法官更多獨立審判權是改革大方向,但要有監督。」賀小榮說,「比如,碧華在方案中設立主審法官聯席會議和專業法官會議制度,可以發揮資深法官的作用,為疑難案件提供咨詢意見。」

「鄒碧華憑借前瞻性的改革視野、豐富的實踐經驗成為全國司法改革的先行者,為上海乃至全國法院的司法改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崔亞東說。

去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司法改革成為依法治國的重頭戲,這給處於司法改革前沿的鄒碧華們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最讓我感到難能可貴的是,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崔亞東說,「在工作分工、職務陞遷上,每當我徵求他的意見時,他總是說服從組織安排,以工作需要為重。」至今,崔亞東的手機上還保留著鄒碧華發給他的一條短信:「我覺得司法改革和信息化是真正能夠改變中國法院的兩大領域。如果這兩年能抓緊幹出模樣來,也算對得起黨,對得起自己的人生。個人上不上台階不重要。」

在歷史給予的重大改革機遇面前,鄒碧華追求改革理想,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個人毀譽,將改革「一點一點向前拱」,用他47年充分燃燒的一生,寫下了改革者的執著和信仰。

      責任編輯:賀頓
人民日報首次權威定義習近平「四個全面」      [2015-02-25]
人民日報:為什麼不能用詩作報告      [2015-02-21]
人民日報:中紀委不讓貪官過節      [2015-02-16]
人民日報談中共政治規矩:打破灰色心態      [2015-02-06]
人民日報:有文化名流濫用名氣謀利      [2015-02-05]
人民日報:香港市民看厭反對派「政治秀」      [2015-02-02]
習近平1984年首次登上人民日報      [2015-01-26]
人民日報:自己揮霍不把錢給農民工      [2015-01-25]
人民日報:有縣書記稱與縣長是父子關係      [2015-01-23]
人民日報:社保不是萬能的      [201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