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國資委網站14日發佈的公告顯示,今年將繼續聘請會計師事務所檢查境外國有資產。截至2013年年底,央企境外資產總額超過4.3萬億元。
南都記者查詢發現,自2012年以來,這已成為國資委每年的「例行動作」。但專家指出,民間審計機構無法取代國家審計,央企境外資產國家審計尚在初步階段。
「央企境外資產很大程度上是一筆糊塗賬」
根據國資委官方公告,7家會計師事務所中標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2015年度集中重點檢查項目和境外國有資產檢查項目,總價格合計1139萬元。這是監事會今年的十項重點工作任務之一。
中標的立信會計師事務所一位發起人對南都記者表示,此前央企在境外的資產很大程度上是一筆糊塗賬,國資委聘請大型會計事務所去核查,是想「摸清」家底,中標意味該事務所入圍檢查,但具體做什麼,還要看下一步進展。
這並非國資委首次聘請第三方機構檢查央企境外資產。國資委網站顯示,早在2012年中石油和中國電建所屬沙特阿拉伯建築施工項目、鞍鋼集團和中鋼集團所屬澳大利亞礦產項目就接受了會計事務所檢查,此後這成為每年的「例行動作」。
國資委一位內部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第三方機構主要從財務情況上檢查央企在境外運行是否依法合規,一定程度上也是當前反腐工作的要求。
「央企境外資產運行是國資監管的一個盲點」
截至2013年年底,央企境外資產總額超過4.3萬億元。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指出,隨著央企「走出去」,監管和審計也應當跟隨央企「走出去」。
今年兩會期間,審計署原副審計長董大勝透露,審計署對中央企業越來越大的境外投資基本沒有進行審計,國有企業審計存在大量空白點。一時輿論嘩然。
上述國資委人士向南都記者提到,國家審計署沒有海外執法權,長久以來,央企境外資產運行是國資監管的一個盲點,主要依靠企業自查自糾來進行,國資委派人進行海外檢查不現實,不僅缺少足夠的人力物力,也面臨法律問題,因此聘請第三方機構檢查是較為妥當有效的方式。
但國家審計署一名人士昨天向南都記者指出,「國家審計署沒有海外執法權」的說法並不準確,國家審計署對境內和境外國有資產都有監督的權力和責任,開展境內和境外審計採取的方式因地制宜,有所不同。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國家審計署特約審計員王雍君向南都記者提到,國家審計署能否到境外開展審計,主要取決於所在國的法律規定,以及雙方之間的協調。
「民間審計機構無法取代國家審計」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將有更多央企走出去,審計亟須覆蓋境外國有資產」,曾擔任南京審計學院國際審計學院(現為國際商學院)院長的鄭石橋向南都記者指出,近年不少央企境外資產出現問題,不當投資、揮霍浪費等,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而境外審計相比境內審計,取證難度更大。
鄭石橋指出,第三方機構主要檢查企業財務報表和收支情況,對於決策是否符合政策規定、行為是否有不當之處等難以監管,因此民間審計機構無法取代國家審計。
國家審計署相關人士向南都記者表示,目前境外國有資產審計尚在初步階段,但並非空白,此前發佈的審計成果就涵蓋了部分央企境外資產,只是比重還不夠高,今後採用什麼方式進行境外審計,也需要具體研究。其也認為,國資委出資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監督境外國有資產,不能替代國家審計,二者應互為補充。
交鋒
審計能否海外執法?
國家審計署沒有海外執法權,長久以來,央企境外資產運行是國資監管的一個盲點,主要依靠企業自查自糾來進行,國資委派人進行海外檢查不現實,不僅缺少足夠的人力物力,也面臨法律問題,因此聘請第三方機構檢查是較為妥當有效的方式。
——— 國資委一位內部人士
「國家審計署沒有海外執法權」說法並不準確,國家審計署對境內和境外國有資產都有監督的權力和責任。目前境外國有資產審計在初步階段,但並非空白,今後採用什麼方式,也需要具體研究。
——— 國家審計署一名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