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推薦】  【關閉】  

中國最窮困人口:人畜同住1年吃3次肉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6-22]
         

在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木克基村,一名孩子趴在床上做作業,她的家裡沒有桌子(3月28日攝)。

【文匯網訊】中國最窮困的人口生活得怎麼樣?在中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這個問題似乎游離於很多人特別是都市人的視野之外。

據新華社報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尚有7017萬貧困人口,約占農村居民的7.2%。

「扶貧開發工作依然面臨十分艱巨而繁重的任務,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形勢逼人,形勢不等人。」

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召開部分省區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握時間節點,努力補齊短板,科學謀劃好「十三五」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向全國全世界立下了扶貧攻堅決戰決勝的軍令狀。

半年來,新華社派出9支調查小分隊,分頭前往中西部貧困地區,實地體察父老鄉親的生活狀況。一方面,通過30多年的扶貧攻堅,農村貧困面大幅縮小,貧困被趕進了「角落」裡。另一方面,今後的扶貧不得不去啃最硬的「骨頭」。那些最窮的地方,也正是底子最薄弱、條件最惡劣、工程最艱巨的貧困堡壘。

大涼山,一個貧困樣本

推開一扇破舊的木門,記者讓眼睛適應一會兒,才逐漸看清了屋內情形:屋子分成兩半,左側是牛圈,雜草上散落著牛糞,空氣中瀰漫著一股刺鼻的味道。右側是人住的地方,藉著手機光亮才能看到床鋪——一塊木板搭在4摞磚頭上。屋中央,地面擺了3塊磚,上頭架鍋,底下燒柴,這就是爐灶。沒有一張桌子,連個板凳都沒見到。土牆被多年的炊煙熏得一片漆黑。

這,就是四川省大涼山區美姑縣拉木阿覺鄉馬依村村民爾日書進的家。

鍋裡煮了些土豆,便是他一家5口的午餐,有的土豆已經發了芽。對他們來說,吃米飯和肉是一件奢侈的事。大米每10天逢集時才能吃到;肉一年最多吃3次,分別是彝族過年、漢族春節及彝族火把節。

45歲的爾日書進左眼失明了。睜眼時,只見紅紅的一片。

三年前,他發現眼睛有問題,卻沒錢去縣醫院看。有新農合可以報銷醫藥費,但要個人先墊資才能報賬,他墊不起。看病還要路費、生活費,對他來說這是一筆大開銷。他就一直拖著,直到無法醫治。

牆上有兩張獎給「優秀少先隊員」的桔色獎狀,獲獎者是爾日書進14歲的大兒子。他家老二、老三都到了學齡,卻沒有上學,一臉懵懂地望著記者……

爾日書進的生活,是大涼山區貧困現狀的一個縮影。

多年來,扶貧工程一直在這片6萬平方公里的高寒山區艱難推進。一些人利用政府的小額貸款、技能培訓,開始跑運輸、種花椒、搞養殖,或是外出打工,慢慢賺了錢。還有近50萬人從危房搬進了四川省重點民生工程「彝家新寨」。

然而,在總人口近500萬的涼山彝族自治州,綿延千百年的貧窮根深蒂固。

馬依村有很多十來歲的孩子,三五成群地奔跑玩耍,似乎盡情享受著無憂無慮的童年。可村支書吉克石都的話卻讓記者難以釋懷:這個村目前適齡兒童沒有讀書的有上百人!

衣食住行,樣樣令人心酸

「家徒四壁」常用來形容貧窮。可在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巴平村蘭金華的家裡,連一面嚴格意義上的「牆壁」都沒有。

他和母親住的茅草房已有幾十年歷史,是用樹枝、竹片拼成的,縫隙裡抹著些牛糞,寒風和光線從無數孔洞透進來。

一盞昏暗的燈泡下,柴草、雜物、簡單的農具堆在一起。長年煙火凝成的一條條黑毛絮從房頂、木架上垂下來。角落裡篾片圍成的兩個小窩,就是母子倆的「臥室」。

前一陣房頂漏雨,蘭金華只好到隔壁弟弟家打地鋪。弟弟的房子是幾年前政府補貼2萬元建的磚房,但至今沒有門板,只擋了塊竹編的薄片。

在集中連片貧困帶,經過黨委政府、社會各界的持續努力,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時代早已一去不返。但記者看到,有些極貧戶,衣食住行仍樣樣令人心酸。

——居住。

安徽金寨縣燕子河鎮毛河村余大慶家,土房外牆上佈滿密密麻麻的小洞,是野蜂做的窩,每到春天野蜂就飛進飛出。牆根還有山老鼠打的大洞。幾年前一場大雨,土房垮了兩間。

在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78歲的汪達開住的石屋已建了三百多年,一面牆已消失,僅剩三面,如一個橫放的「U」形,正對著長長的巷道,積雪和冷風直灌進屋。

——吃飯。

在貴州省從江縣加勉鄉污生村加堆寨,記者去了鄉人大代表、51歲的村民組長龍老動的家。一隻白色塑料桶裡有五六斤豬掛油,就是全家3口改善生活的美食了,做飯時切一小塊,在鍋裡擦一擦,就算是有油了。而大部分時間,就是清水煮野菜。

記者正在採訪,忽然有人拎來一隻大公雞。原來是龍老動要留我們吃晚飯,他家沒有雞,就跟鄰居借了一隻,準備殺給我們吃。他家兩三個月才能吃上一次肉,卻要殺雞給我們吃。謝絕時,記者的心情實在是難以描述。

他那台電視機是全寨19戶、67口人唯一的電器,不是買的,而是社會捐贈的。他的臥室沒有門,只掛了塊塑料布,被褥下鋪的是一層散亂的稻草。

在西南一些石漠化嚴重的山區,仍有季節性斷糧。政府給每月每人30斤救濟糧,有些村民還是不夠吃,只能跟親友借,來年打了新糧再還上。

石漠化山區石多土少,土層瘠薄,土下是喀斯特地貌「漏斗」,存不住雨水。每年的收成都很微薄,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貴州武陵山區沿河縣思渠鎮有個村子名叫「一口刀」,就是「建在刀背上」的意思。全村34戶,只有1.5畝水田。各家只好輪流耕種,輪不上的就在貧瘠的旱地種點玉米。就是說,一碗飯全村輪著吃,輪一圈要幾十年。記者去採訪時,已經輪了十多戶。

——飲水。

寧夏西吉縣向來乾旱少雨。王民鄉下趙村馬虎鋼平時拉一次水,來回要跑40公里,一次拉兩大桶,大約一噸,能吃半個月。一噸水4元,拉一趟水油費就要十幾元。「還不敢拉太多,放時間一長,水就不能吃了。」

在湖南保靖縣木耳村3組,寨外路邊有兩處用石塊砌成的小窖,泥土和石縫間滲下極細的水流,這就是數百村民的救命水源。旁邊佈滿了深深淺淺的蹄印,牲畜糞便隨處可見。

72歲的村民向遠華說:「一連晴幾天就沒水喝,只能去幾里外挑水。因為缺水,前年莊稼顆粒無收。」

——出行。

這次採訪,記者未能到達最偏僻的貧困地區。在四川涼山,去最遠的貧困村,從公路盡頭出發,還要騎馬走上三天,還得不下雨才行。而即使能夠通車的地方,行路之難也常令人望而生畏。

雲南怒江州瀘水縣古登鄉念坪村的大山太陡了,耕地坡度竟達80度左右,幾乎是「掛」在山上。在攀登過程中,村民指給記者看路旁一個墳丘,那裡埋的是一個不小心摔死的村民。而牛、馬摔死更是時有發生。人們說這裡是「有天無地,有山無田,有人無路」。

去年,同屬怒江州的貢山縣獨龍江鄉79公里山間公路改建完成,耗資7.76億元。其中,僅打通一條6.68公里長的隧道,就花了約3.7億元。照此計算,要全部修通偏遠山區的通村、通組公路,所需投入將是天文數字。

有的地方仍以溜索為路。在雲南福貢縣馬吉鄉橋瑪嘎村,記者看到,一條顫巍巍的鋼絲繩橫亙幾十米寬的江面,十多個大人小孩正排隊等著過索,這是全村百來口人進出的唯一通道。12歲的小學生余強已是溜索「老手」。他把索扣往鋼絲繩上一卡,溜繩一端固定,一端兜住大腿和腰,掛上書包,腳一蹬,腿一曲,頓時凌空飛向對岸,似乎一點都不覺得危險。

一群孩子,一聲歎息

小七孔,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核心區,旅遊旺季總是遊人如織,甚至常常人滿為患。然而,景區5公里外便是貴州省荔波縣瑤山鄉極貧區。

菇類村,全村357戶,除一戶開農家樂外,幾乎再沒有人依靠景區發家致富。當地特產瑤山雞肉香味美,也一直沒有打開近在咫尺的市場。

全村1200多人中,有1100多人是文盲、半文盲。多數村民至今不會找、也不敢找市場,只能靠種田維持溫飽。

教育缺失成為一些困難群體脫貧的深層障礙。

甘肅東鄉受教育人數呈「寶塔式」遞減:一些小學一年級有50個學生,到五年級就只剩下5個。東鄉縣有個村莊500多人,至今沒有出過一名高中生。

九年制義務教育在全國各地都已較為完善,免學費、營養午餐等措施更讓無數孩子受益。但是,孩子初中甚至小學便輟學的現象在貧困山區並不少見,一些家長很早就帶著子女外出務工。對於那些最窮的家庭來說,上學本身就是一筆難以承受的大開銷。

在廣西都安縣隆福鄉葛家村,記者看見一對小兄妹,穿著沾滿泥垢的棉衣、涼鞋,背著裝滿牛糞的背簍,弓著腰,一步步向山坳走去。背簍裡的牛糞超過40斤。男孩12歲,女孩10歲,但身高只有一米出頭,非常瘦小。那天本該上學,但是教學點唯一的老師去鄉里開會了,孩子們只能停課。

跟著他們去家裡,他們的父親正在為孩子讀書發愁:「學費不收了,還有書本費、雜費和生活費呢?」

他家還有個初中生,每週從鄉中學往返就要車費40元。不坐車,就只能步行幾個小時山路,包括爬過陡峭的懸崖。

「最好的房子是學校」,的確已在大部分農村變成現實。但是,教育設施落後、師資缺乏,仍是貧困地區的共同難題。

      責任編輯:梁瀟瀟
中國對印度香客開放敏感口岸      [2015-06-22]
中國海警出動驅逐菲船 保南沙建設      [2015-06-22]
菲媒稱中國海警在司令礁驅逐菲漁民      [2015-06-21]
中國首赴印尼「獵狐」 押回6疑犯      [2015-06-21]
國際盛讚中國女足:重現1999年風采      [2015-06-21]
中國銀行米蘭分行或涉洗錢被調查      [2015-06-21]
歐洲多國鬆綁簽證 爭奪中國遊客      [2015-06-21]
女足世盃中國1-0喀麥隆挺進8強      [2015-06-21]
中國民用船改造 爆衝突時可軍用      [2015-06-21]
官方將於下周正式宣佈大閱兵安排      [201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