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文化名人坊:專訪中國美協副主席何家英

2016-07-08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報記者 秦占國、葛沖 北京報道)初夏的北京城,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在國家博物館的三層的一個展廳裡,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們,不時在一幅青衣苗族老婦人的寫意畫停下腳步,細細端詳。畫中青衣苗族婦女的臉上,是一道道歲月留下的或深或淺的痕跡,她深遂的目光裡,彷彿有著訴說不完的故事。這幅畫的作者,就是當今中國畫壇的大家——當代著名畫家、中國美協副主席何家英。

何家英自幼喜愛畫畫。1980年,他從天津美術學院一畢業,即深入葛洲壩一線實地寫生。大壩上往下飛迸四濺的電焊花,和樸素爽朗的女電焊工,給了他創作首部獲獎作品《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靈感。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無論是在工筆領域,還是在寫意畫的王國裡,何家英都早已是獨領風騷的風雲人物。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藝術家的創作要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回顧自己過去30餘年的創作歷程,何家英對此亦深有感觸。他說,那些自己比較滿意、也得到普遍好評的代表作,無不是深入生活、反覆提煉、遷想妙得、水到渠成創作出來的。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沒有生活的創作是空洞的。」在過去三十多年間的藝術生涯中,何家英創作出《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秋冥》、《酸葡萄》、《魂繫馬嵬》、《舞之憩》、《楊開慧》等一幅幅膾炙人口的精品。

採訪中,談及自己這些年來的一次次創作心得,何家英由衷地表示,這一切歸根結底來自於深入生活和群眾。他強調,在感受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

「一張好作品的產生,需要經過許多複雜的過程,而生活的體驗與積累至關重要!沒有生活,沒有感受,你有再好的技法、能力,也不會創作出特別感人的作品,你會創作枯竭,作品就會空洞。」

何家英說,我們現在處在一個不斷豐富、不斷變化的生活中,很容易被瑣碎的事物左右,儘管我們的閱歷、修養、認識都在提高,但是如果少了真誠,也很難對藝術產生敏感,更難獲得創作靈感。

在這位大畫家看來,生活是創作的來源,而藝術是表達生活的真情實感,從生活到藝術則是化真為美的過程。他說,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再次提出要深入生活,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對待藝術要真誠,要求我們通過對生活真摯的感受來創作感人的藝術作品、創作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

「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符合藝術創作規律。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非常豐富的藝術創作資源,我們都應該從藝術和人生的角度去關注、去體察、去感受,然後將之化為藝術之源,把一份至誠的心通過藝術奉獻給觀眾,這才能夠創造出不朽的藝術作品。」何家英表示。

「一帶一路」文化先行

文化軟實力是時下熱詞,特別是近年,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鋪開,有關中國文化走出去和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思考也越來越多。何家英認為,「一帶一路」可首先從文化走出去入手。他強調,中國不能完全追隨著西方的藝術思潮,中國應該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文化體系。

「對一個國家的認同,首先應該是文化的認同。」對於「一帶一路」,何家英顯然早有思考。採訪中,他攤開雙手,侃侃而談。他說,文化上的認同,有助於在經濟上展開更好合作。中國歷來主張和平共處,互利共贏。他還要帶領工筆畫研究院的團隊通過對絲綢之路是的壁畫考察和體驗生活,完善中國美術史上的一些空白,表現絲綢之路上豐富的人文生活。

「往往在中國人心裡不太贊成特別激進做法,一些中國藝術家走激進的道路,這其實並不適合中國國情,特別是缺少了中國本體意識。」何家英強調,一個開放的中國,既要敞開胸懷,吸收各國藝術精華,但同時又不能忘記要站在中國的文化體系當中,對中國的文化有所建樹。

何家英本人以人物畫見長,特別是他的工筆人物畫,將古老的晉唐工筆畫傳統與西方繪畫相融合,立足於中國文化立場,在西方人文理想與中國傳統精神審美之間,建構起一個即有傳統文化傳承又具有時代審美特徵的新型工筆畫語言。

談到中華藝術的傳承與創新時,何家英單手托腮,若有所思地說,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多千歷史文化的底蘊大國,能夠堅持自己的方向,既有好的地方,同時也難免會受到陳舊觀念的束縛,缺乏創新。

「近幾十年來,中國的繪畫藝術變化非常大、非常豐富,藝術家們能力也非常扎實,中國藝術作品可以說不遜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但是,我們承認我們自己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在研究方面我們自己做得也非常不夠,對我們自己的整體推出更不夠,我們僅僅是搞個展覽,這太缺少學術的支撐,做的再好都沒有品牌。」

何家英批評,當前中國模仿風太重,出來一種好的風格,馬上模仿的特別庸俗,這阻礙著中國樹立起一個個鮮明藝術個性的藝術家。他建議,「我們不能完全追隨西方的藝術思潮,中國應該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文化體系」。

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從《春城無處不飛花》到《街道主任》,再從《山地》到《舞之憩》,過去數十年間,何家英不斷超越一個又一個藝術的巔峰,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蛻變和昇華,而這一次又一次華麗轉身的背後,卻是外界看不到的不懈 努力與攀登。

1980年,何家英在天津美院畢業留校。在之後的幾年間,農村生活題材的作品一直貫穿在他的創作之中。他坦言,在他構思創作《山地》的時候,也在醞釀《十九秋》,甚至早在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時候,就一直在想如何去表現一個中國姑娘的形象。

過去工筆畫、仕女圖中的人物,都是大眼睛、雙眼皮、小鼻子、小嘴、小下巴、一臉娃娃相的千篇一律、概念化形象。但何家英認為,完全可以把西方一些寫實的因素、手段放到中國畫當中來,使得中國畫更加深刻,更加有內涵,更加真切感人,特別是人物畫。

藝術的美不等於漂亮!如何將很真實、真切的形象轉化為美,亦是何家英在不斷求索的藝術道路上越過的又一個高峰。他希望,自己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具有深厚的內涵、濃郁的詩意和深刻的文化因素。

「《街道主任》可以說使我認識到表現現實中活生生的形象在中國人物畫中的重要意義,是我在中國畫創作道路的轉折點上的標誌性的作品。」

不少人畫畫都會想著要跟現實的政治題材去扣題,而何家英卻想做一些更永恆的東西,讓自己的作品不僅僅局限於表現今天是什麼?經過一次艱難的努力,甚至經歷了無法繼續的絕望後,何家英實現了又一次自我突破和飛躍,《山地》、《十九秋》、《秋冥》等精品之作亦隨之應運而生。

「今天的人畫畫,都是拍張照片,覺得不錯,直接在幻燈上一放,就畫成畫了。你一看就知道是用廣角相機拍的,一看就知道是按照片畫的。這些形象是很真實,但是太粗糙了,太沒有提煉了。我覺得,藝術還是應該提煉,它要高於生活。」

成名後的何家英,不再有那麼多時間下去體驗生活,但他探索藝術的腳步卻從未停下,校園裡,城市中,任何一個鮮活的人物,都逃不過他廣闊和獨特的視野,同時也經常逼著自己利用一些短的時間深入某種環境去體驗生活,而《舞之憩》就是他百忙中專程到芭蕾舞團體驗生活,並成功抓到女演員們練功間隙縫補舞鞋等細節的得意之作。

「假如你的心思沒在藝術上,你就什麼都看不到,就不會往那兒聯想。人往往總是到了那種最艱難的時刻才會獲得突破,也就是在你覺得無法繼續下去的時候,往往就是馬上能夠獲得突破的時刻,也就是王國維所說的,『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平淡藏玄妙 寫意透傳神

何家英一直喜歡畫寫意畫。他畫了很多帶有詩意的寫意畫,或者說是富有詩意的女性人物畫。何家英說,他運用的筆墨,更多的是想注入一些文人畫的東西。「我的畫法是從工筆畫派生出來的,是靠畫理支撐著的寫意畫,特別是寫意畫筆墨的乾濕味道。」

筆墨是表達內涵的,文人畫那些筆墨是能表現出境界的。它那平淡中的玄妙,始終牽動著我們的心靈。何家英說,所謂畫理,就是處理畫面所遵循的道理。

「我們今天畫畫,存在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處處都是實的,哪兒都交代得特別清楚,那樣的話,你畫畫就特別累。你可以辛苦,但不能讓觀眾辛苦。你要讓觀眾心裡頭非常愉悅、輕鬆、自然,你就達到了目的。」

如何從自然狀態的生活、從一種表象上的真實上升到藝術真實,如何從生活中的素材昇華到藝術創作,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何家英說,寫意畫在描繪人物的時候,如果你只停留在一種形的準確上,那是一個特別低級的階段。寫意畫如何以形寫神,讓它傳神,這才是關鍵。

何家英簡介

何家英,當代著名畫家。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當代工筆畫協會副會長;曾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文聯「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中宣部「四個一批」文藝人才、2012年在巴黎盧浮宮「2012沙龍展」中獲繪畫類金獎等榮譽。擅長當代工筆人物畫創作,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春城無處不飛花》、《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秋冥》、《酸葡萄》、《魂繫馬嵬》、《舞之憩》、《楊開慧》等。

責任編輯:賀頓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