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港府公佈《香港2030+》 尚欠1200公頃用地

2016-10-27

【文匯網訊】(記者 岑志剛)香港土地短缺,亟需開拓新土地資源應付發展。港府27日公佈《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公眾參與活動,就本港2030年以後發展規劃進行6個月公眾諮詢。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表示,本港正面對人口以及樓宇老化問題,建議將香港規劃成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高密度城市,初步估算長遠尚欠1,200公頃的用地,建議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以以滿足土地需求。整個規劃預計令香港可容納900萬人口,住屋可提供10%的緩衝。

陳茂波與規劃署署長凌嘉勤27日在政府總部見傳媒,簡述2030+報告重點。他指出,近年鄰近地區經濟發展快速,為香港帶來機遇和挑戰,而人口老化將造成勞動力下降,加上大量樓宇會在未來幾十年快速老化,估計到2046年樓齡達70年以上的私人住宅單位將達到32.6萬個,為居住環境帶來挑戰。

他續說,香港的宜居度和創新表現一般,建議將香港發展成宜居、具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通過可持續發展,滿足現時和未來香港社會、環境與經濟的需要及訴求。為此,報告提出概念性空間框架,鞏固傳統核心商業核心圈,將九龍東、東大嶼都會規劃為第二及第三個商業核心區,形成「都會商業核心圈」,提供商業用地。

報告又建議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報告估算,香港未來新增土需求總和約4,800公頃的,扣除已落實或規劃的3,600公頃土地,長遠尚欠1,200公頃土地供應,包括300公頃經濟用地、200公頃房屋用地、700公頃屬於休憩及社區用地,建議發展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可提供1,720公頃的總發展面積。

報告又建議發展三條「發展軸心」,包括在洪水橋、屯門、元朗南及北大嶼山連成「西部經濟走廊」,把將軍澳、古洞北、落馬洲河套區、馬料水及蓮塘/香園圍口岸連成「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發展科學園、工業邨一類科技設施,涵蓋新界北發展及多個過境通道的「北部經濟帶」,容納倉儲、科研及現代化其他新興行業。報告同時建議興建多條運輸走廊,提升交通網絡並改善都會核心與大嶼山的連接。

凌嘉勤表示,框架將提升經濟容量,拉近居所與就業地點的距離,有助改善現時居所與職位地點分佈失衡的情況,屆時都會區佔全港人口及職位比例會分別由現時約59%及約76%下跌至約45%及約62%,而新界則分別由現時約41%及約24%升至約55%及約38%。

在宜居性方面,報告建議改生活空間,提高人均生活空間比率至3.5平方米,人均休憩用地增至不少於2.5平方米;推廣長者住屋及長者友善設施;改善藍、綠自然資源及建立健康都市,在規劃上注入鼓勵市民多做運動和注重健康的城市。

根據統計處估計,2043年香港人口將高達822萬。港府表示,整個規劃完成後預計可容納900萬人口,住屋容量可為該人口估算提供10%的緩衝。港府27日起進行為期6個月的公眾諮詢,期望在2018年完成整個2030+研究。

責任編輯:于岄鳴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