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吳敬璉談產業政策之爭:過多關注現象太片面

2016-11-04
吳敬璉談產業政策之爭:過多關注現象太片面,產業政策弊端多多,約束權力強化競爭是關鍵。本網記者 毛麗娟 攝吳敬璉談產業政策之爭:過多關注現象太片面,產業政策弊端多多,約束權力強化競爭是關鍵。本網記者 毛麗娟 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毛麗娟)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在11月4日深圳舉行的大梅沙論壇上表示,「有保有控」的產業政策,即由政府選擇產業,然後用整套的調控手段去扶持一些產業和抑制一些產業,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中國的產業政策從日本引進

中國的產業政策是否有效,最近經由林毅夫和張維迎的討論顯得很熱烈。吳敬璉稱,這個話題其實已經討論二十多年了,只是沒有深入。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產業政策問題在中國以及全世界都是一個新問題。日本較早執行產業政策,在二戰後初期以及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的這套產業政策帶來了很多積極的作用,日本的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石油危機以後,很多西方國家對日本的產業政策非常關心,而且一部分人認為日本能夠高速發展,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該國的政府機構執行了非常成功的產業政策。

中國也關心這一問題,並引進了日本的產業政策。吳敬璉介紹,1987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些研究人員寫了一個報告,建議中國採取日本的這套產業政策。這套產業政策的特點是協調地運用各種政策,包括價格政策、外匯政策、財政政策、稅收政策、外貿政策等,綜合利用這一些調控手段,促進一部分產業的生產、投資、研發、企業組織,而對於另外一些產業類似的活動進行抑制。

從那個時候開始,引進產業政策不但是一個熱門討論的話題,而且是中央的宏觀經濟部門要加以落實的一個重要課題。

忽略了日本國內對產業政策的反思

不過,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國內就對該產業政策進行反思。特別是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日本的一些經濟學家出版了一份他們的研究報告,並得出了重要的結論。

吳敬璉說,結論就像美國一位經濟學家所說的,在二十世紀,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發展國家實施了旨在促進優質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或者旨在保護當地傳統產業免受發達國家競爭威脅的產業政策。然而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上述類型的產業政策已然聲名狼藉,其原因就在於這種產業政策阻礙了進程,允許政府可以隨意挑選贏家,甚至挑選輸家,從而加大了政府被龐大的利益集團所俘獲的風險。

「我們在接受日本經驗的時候,缺乏批判性,缺乏理論的高度,所以後來就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定的偏差。以至到了20世紀末期,中國政府在運用產業政策上加大了力度。」吳敬璉稱,到了21世紀初期,在經濟過熱和過剩產能的情況下,又用行政的辦法去矯正這個結構的扭曲,於是逐漸形成了一套叫做『有保有壓,有扶有促』或者是『有扶有控』的一套做法,用各種行政手段和調控手段去調整產業結構,甚至定期頒布產業目錄,把產業分成是扶持的還是要壓抑的。

他補充道:「由政府選擇產業,然後用整套的調控手段去扶持一些產業,抑制一些產業,即所謂的『有保有控』。這一套產業政策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現在人們討論的已經是另外一類的產業政策——『設計得當的產業政策』,但到底是根據一些什麼原則就能夠設計得當呢?有很多具體的問題,也發表了很多文獻,但是中國內地的討論都沒有涉及到,這是很不利的。」

責任編輯:高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