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蓋爾蓋伊·邵來特:中國—中東歐合作的期待與現實

2016-12-05

【文匯網訊】5日,紫荊網發表署名蓋爾蓋伊·邵來特的評論文章,全文如下:

2012年4月,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在波蘭華沙舉行會晤並發表新聞公報,共同倡議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16+1合作」)。目前,「16+1合作」已經走過了近5年時間。中東歐國家如何看待這段時期內合作取得的進展,認為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以及他們對未來的合作展望如何?本刊特約匈牙利帕茲馬尼.彼得天主教大學(PazmanyPeter Catholic University)中國研究系主任蓋爾蓋伊.邵來特(Salat Gergely) 就此撰文分析。邵來特認為中國—中東歐合作仍處於初始階段,不應僅著眼於當下成果,而應放眼未來。他還提出雙方目前仍有尋求共贏的空間,應該平衡預期,避免期望不切實際。

「16+1合作」雙方處於學習過程初始階段

「16+1合作」像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開展的一個實驗,並沒有預先設定具體目標,各方通過中國特色的方式「摸著石頭過河」,在過程中調整各自的期待。實驗中取得的經驗對北京而言可能會非常有價值,當中國計劃將其他地區的一些國家當做一個整體來對待時,在中東歐地區取得的經驗或許就能派上用場了。

同樣,這對中東歐國家來說也是一個練習的機會,中東歐的決策者們需要學習如何與中國合作。絕大多數中東歐國家與中國關係起步很晚,這些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幾乎只專注於歐洲—大西洋地區一體化以及與西方的關係。因此當老牌歐盟成員國在過去幾十年間已經和中國發展出非常深入和成熟的關係體系時,絕大多數中東歐國家不得不在21世紀,才幾乎「從零開始」地發展與中國的關係。他們非常缺乏與中國交流合作的知識和經驗。

因此,各方都處在一個學習的過程中,更準確來說,是學習過程的初始階段。

雙方應調整預期 避免期待不切實際

從目前來看,由於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起步晚、主要成效尚未顯現,因此引發了中東歐國家的一些失望情緒。其中包括,這些國家普遍希望的來自中國的綠地投資(又稱創建投資,指跨國公司等投資主體在東道國境內依照東道國的法律設置的部分或全部資產所有權歸外國投資者所有的企業。——編注)較少;絕大部分中國提議的大型基建項目也尚未啟動;由中國主導建設的道路、鐵路、口岸,以及增加就業等項目進展不顯著等。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們應該明白,中國—中東歐合作僅起步於5年前,而且目前所做的一切是為了給未來的合作打下基礎並建立框架。鑒於雙方此前的合作經驗極少,加上中東歐地區環境複雜,短短的5年時間根本不夠做出更多的成績。

另一個應被各方重視的問題是,各方對彼此不應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中東歐方面,一些國家領導人頑固地持有一種幻覺,即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元區危機後,中國將會接過西方未能完成的任務,為中東歐市場提供投資、市場機遇和金融支持。這種把中國當做一個偉大的救世主的觀點注定是錯誤的。另一方面,中國認為,其為中東歐地區提供的大型基建計劃必將受到相關國家的熱烈歡迎。然而,中東歐國家最為擔憂的問題,並不是缺少基建,而是失業率和低效問題。因此,當並非迫在眉睫的基建項目如此耗費財力,並且中國提出的項目定價和財務狀況不如預期一樣有利可圖時,中東歐國家傾向於在決定合作前再三考慮。

由此可見,雙方對彼此的預期都需要再平衡。

關係疏遠競爭激烈 16國首度被視為整體

把中東歐國家看做一個整體,這個想法來自中國。此前,16國從未組成過任何形式上的團體,並且關係疏遠。16國首腦歷史上首次坐在同一個房間裡,可能就是在第一次的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上。16國在面積、人口、自然資源和財力上相去甚遠,歷史、文化背景和發展程度也差異巨大,缺少共同認同感;國家間幾乎沒有聯繫,一些國家的關係甚至仍受制於歷史衝突的沉痾。這些國家之間還互相將彼此視為對手。「16+1合作」之所以經歷了數次失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各國之間不是相互合作、共同發展合作計劃,而是互相競爭誰能從中國得到更多關注。

16國作為整體與中國建立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製出台後,遭到不少批評和質疑。比如,一些批評者將「16+1合作」稱為空談,這一論點已在筆者前文被證偽;還有一些西歐政客和布魯塞爾官僚(意指歐盟官員——編注)用懷疑的眼光看待中國在中東歐的一切活動,他們聲稱北京正在通過將中東歐作為代理人,在歐盟推行「分而治之」策略。這一說法可被看做是政客們為了拉選票而扭曲事實,老牌的對華強硬派也本能地質疑中國的一切做法。還有一些歐盟的官僚批評中東歐國家與中國走得太近,但他們在此顯然使用了「雙重標準」,因為德法等西歐國家與中國的關係,早已達到一個短期內任何中東歐國家都無法企及的高水平。

另外要說明的一點是,在與中東歐國家發展關係時,中國並未給予特殊優待,僅是試圖幫助這些早前被忽視的國家在與中國發展關係方面,迎頭趕上其他歐洲國家。實際上,自從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在約5年前建立以來,中國與老牌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增長速度反而比與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增速快,這顯示出儘管中國給予中東歐地區特殊的關注,但西東歐的差距仍在加大。

「16+1合作」與「一帶一路」結合或將提升雙邊關係國際影響

從國際影響力角度而言,中國—中東歐國家的關係密切程度目前仍然低,所以國際影響力很小。但當「16+1合作」和另一個中國發起的倡議——「一帶一路」結合後,這一狀況可能會發生改變。海陸絲綢之路的西端是西歐,波蘭位於俄羅斯和德國之間,處於北部要地;馬其頓、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位於一條計劃中的、連接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口和西歐市場的高速鐵路沿線;另一個潛在的大贏家,是高度工業化並且富裕的捷克共和國,因為中國對該國產品有大量需求,且該國與中國在歐洲的主要合作夥伴——德國關係交好。這些國家都有可能從「16+1合作」和「一帶一路」框架合作中成為大贏家,前提是他們能夠聰明地善加利用這些機遇,把符合中國利益的基建項目,與符合他們自己利益的、希望中國進行投資的工業和服務業項目相結合。當中國—中東歐國家間關係密切度提高時,國際影響力也將隨之發生改變。

「16+1合作」最大成就是強化雙方民間聯繫我認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的最大成就,是令中國與中東歐地區民眾之間的交流「從無到有」。雖然早在提出「16+1合作」的幾年前,中國已經著手增強軟實力、增強與他國聯繫;一些中東歐國家也已開始計劃增強與中國的往來,但雙方民眾之間的交流仍然極少,互相瞭解和理解的程度也非常低,語言和文化壁壘很高。但「16+1合作」成功強化了這一聯繫。比如,目前已有數千名中國學生在中東歐地區學習,也有數量可觀的中東歐學生正在中國學習。學術研究者、藝術家、商人等各行各業人士都被鼓勵參與建設這一關係,雙方之間的瞭解也越來越多。

雖然這並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中東歐國家民眾的西方傾向,中東歐地區也永遠不會成為中國外交合作領域的最高優先地區;但是,以民間交往作為基礎,中國—中東歐合作可以達到一個更為健康的層面,並且會為更加全球化、相互連通、相互依賴的世界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陳敏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