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時評| 瀘縣政府的「封、堵、刪」還管用嗎?

2017-04-06

文/鄭曼玲

連日來,四川瀘州太伏中學生死亡事件不斷發酵,新華社6日發出的一篇報道,在網絡上再度引爆燃點。

按照該報道所說,新華社記者趕到瀘縣調查時,車輛被警察攔截在太伏鎮數公里外,好不容易突破制約跑了20多公里村道,採訪死者的爺爺奶奶和同學時,記者又被各種暗示威脅干擾,迫使採訪對像不敢說真話。在瀘縣期間,記者所到之處都有當地幹部尾隨「跟蹤,」種種電話騷擾則更是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

與此同時,面對洶湧輿情,惜墨如金的官方通報又閃爍其詞,簡而化之,在關鍵問題上沒能解答群眾心中的種種疑惑,造成網絡上謠言四起、群情激昂。

當地政府應對輿情的這些「套路」,外界看來其實非常熟悉,不過就是在信息發佈上實行「封、堵、刪」三字訣,企圖通過阻撓採訪、屏蔽信息、刪帖抓人來控制事態。但當地官員可能忘記了,如今早已不是「單一聲音掌控全局」的「舊時代」,在人人手握麥克風的今天,指望通過簡單粗暴的方式遏制民意的表達,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陷入「裡外不是人、說啥都是錯」的信任危機。

類似的事件不勝枚舉,此前在很多地方都曾頻頻上演。當突發事件發生時,不少基層政府難以根除處理危機的傳統思維,或是想瞞天過海,或是放任發酵,將小事情釀成大危機,錯失了輿情處置的最佳時效,也失去了消解輿情的主動權,導致事態愈來愈難以控制,最終成為一部分官員和機構的「噩夢」。

這種落後、僵化的輿情應對模式,隨著新興媒體的出現,其弊端越來越凸顯。在信息高度流通的網絡環境下,亂打官腔或閉目塞聽只會徒增民眾反感。要平息質疑和謠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坦誠面對媒體,如實披露真相,這是最大限度維護公眾與政府之間信任關係的唯一途徑。如果採取「鴕鳥政策」,遇事想堵,做事想拖,只會讓質疑和謠言填充真相缺席的空間,一再損耗政府的公信力。

其實,從目前來看,四川瀘縣太伏中學生死亡事件並不複雜,原本是一起可以進入正常司法渠道的個案。只要司法機關按照正常刑偵程序,在公開透明的狀態下進行調查,當事人自殺或他殺之謎即可迎刃而解。遺憾的是,卻因為當地政府處理不當、多重外力界入,最後演變成沸沸揚揚的輿情事件。無怪乎有網民認為,在輿論戰方面,當地部門所採用的愚蠢的「維穩」方式,正是在「主動自覺」地給搞事的人送彈藥。

歸根結底,「信息不透明,手段不科學,態度不誠懇」就是瀘州政府應對輿情危機的三大弊病。敷衍和推脫從來都是輿情應對的敵人,及時、誠懇公佈真相、解決問題才是涉事部門應該拿在手裡的法寶。

說到這裡,我們向瀘縣政府試問一句,「封、堵、刪」還管用嗎?事實上答案已在人心。

責任編輯:喬一樵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