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敖敏輝 盧靜怡報道)團聚,對外出務工人員家庭來說,彌足珍貴。與父母一起,同一張桌上吃飯、同一間屋裡睡覺,這些本屬於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對於中國內地義務教育階段2300多萬農村留守兒童而言,卻是少有的美好時光。

每年暑假,大量農村留守兒童前往廣東,與父母團聚(記者敖敏輝攝)
每年暑假,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留守農村的農民工子女,如潮水般湧入城市,利用難得的假期與在外打拚的父母團聚。短暫相聚之後,這些城市的匆匆過客又不得不回到家鄉繼續學業,如同遷徙的候鳥,因此被稱為「候鳥兒童」。
在這個酷熱的暑期,數十萬小「候鳥」飛到了廣東。大文全媒體記者跟訪了幾個「候鳥兒童」家庭,切身感受他們的快樂與哀愁。
故事一:湖南小姑娘 開心帶弟弟
來自湖南的小「候鳥」伍金蓮今年13歲了,馬上要上小學六年級。她扎着馬尾辮子,很容易被逗笑,眼睛笑眯眯的十分可愛。「暑假可以在廣州和爸爸媽媽還有弟弟一起過,每天都可以吃爸媽做的飯菜,日子很悠閑,很幸福。」
金蓮的媽媽是廣州的環衞工人,每天幾乎天沒亮就起床上班,即使暑期女兒從老家來團聚也是如此。這時,爸爸就負責給兩姊弟做早餐。說起爸爸的手藝,金蓮吃吃地笑了:「原來爸爸做的飯還好吃的。」爸爸做完早飯就出門工作,金蓮就開始在家裡照顧弟弟。

來自湖南的13歲小妹妹伍金蓮,今年暑假到廣州的父母身邊,爸媽工作時替他們照顧弟弟。(記者盧靜怡攝)
「弟弟今年6歲,很多話說。但他最喜歡還是打遊戲。」金蓮邊收拾家裡的東西邊說,暑假的日子,除了在家看電視,還有和弟弟一起玩一些手機上的益智遊戲。說起弟弟,金蓮又笑起來:「這個傢伙很好動,話特別多,每天嘰嘰喳喳的。」
下午等陽光沒那麼曬時,金蓮就帶弟弟到附近公園散步,玩一玩康樂設施。「在村子裏同年的孩子不是很多,他們讀書不久就跟着爸媽搬到大城市了。」金蓮很珍惜暑假在廣州的每一天,因為不久後她又要離開父母和弟弟,回到村子裏讀書。「不過,」金蓮眼珠子一轉,開心地告訴記者:「爸媽說有可能過兩年也讓我到廣州來上學讀書,以後就能一直這麼生活啦。」
故事二:擔心安全 小「候鳥」困居宿舍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敖敏輝 盧靜怡報道)中山大涌鎮旗南工業園一帶是廣東最大的牛仔服裝企業聚集區之一,每年7月,成群的外來工子弟來這裏與父母團聚。
四川籍牛仔褲壓皺師傅柏子均一雙兒女暑期從家鄉剛來到中山,夫妻倆帶着他們逛公園、游景點,一家人其樂融融。然而,此後由於服裝廠工期緊,夫妻倆再也無法抽出時間專門陪伴兒女。柏子均告訴記者,出於安全的考慮,他並不放心孩子獨自外出活動。

由於忙於工作,平日,柏子均並沒有多少真正陪伴兒女的時間(記者敖敏輝攝)
「附近交通比較複雜,孩子亂跑容易出事故,我們索性就讓他們待在家裡。」柏子均說。兒子忠明和女兒忠利每天就在不足10平方米的宿舍看電視、玩遊戲,偶爾在樓道走動玩耍。
記者走進他們的宿舍看到,這個狹小的空間,剛好容下兩人吃住,孩子們到來後變得異常逼仄。「我就睡在這個臨時鋪成的單人床,他們母子三人睡我們的夫妻床。」柏子均指着一張幾乎頂着宿舍門的木板床告訴記者。

柏子均一家四口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十分逼仄。這裏是一雙兒女主要的活動場所(記者 敖敏輝攝)
每天,一家四口只有在三餐飯的時間短暫見面,其他時間,只能各自牽掛。柏子均說,出於安全的考慮,他給忠明和忠利各買了一個有通訊、定位功能的智能手錶。「不管是在老家,還是在中山,孩子在哪,我查看手機軟件便知。」

柏子均兒子忠明展示爸爸給他買的智能定位手錶(記者敖敏輝攝)
故事三:政府辦夏令營 為小「候鳥」解憂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敖敏輝 盧靜怡報道)在廣州越秀區珠光街,四川籍的環衞工李維德在這個崗位工作已經超過10年。與柏子均相比,他在暑期照看孩子方面省下了不少煩心事。

李維德在廣州做環衞工已經超過10年,最高興是兒女和他們團聚在一起(記者敖敏輝攝)
在當地團委和工會組織的協調下,李維德的兒子躍躍參加了當地暑期夏令營,不僅學到了一些歷史和科技知識,還參觀了廣州塔等知名的景點。

工作之餘,李維德會帶着兒女在廣州周邊遊玩,讓孩子過一個愉快的暑假(受訪者供圖)
夏令營結束後,在工會組織的牽線下,躍躍免費報名學習打鼓訓練班。每天,父母上街工作後,躍躍就和小夥伴們在附近的訓練房練鼓。

在當地團委和工會組織的幫助下,李維德兒子躍躍參加城市夏令營,並學習不少歷史和科技知識(記者敖敏輝攝)
李維德說,最讓他高興的是,當地街道辦幫他解決了孩子上學的問題。由於在廣州工作多年,李維德獲得子女在穗就近上學的資格。最終,躍躍進入了當地一家有名的小學,和附近的廣州戶籍孩子一樣,正常上學。
他告訴記者,目前他每月的工資加獎金約4000多元,不算高,但也比較滿意。「孩子的上學問題解決了,我們在這邊就安心了。」他說,以後,還會在廣州一直工作下去。
故事四:城市很寂寞 父母很辛苦
(大公文匯全媒體綜合報道)不少到城市打工的農村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等到暑假,把在老家的孩子接過來,買身新衣裳,去趟遊樂園。」可是等到孩子來了,因為忙於工作,白天只能把孩子反鎖在家裡,或者任他們三五成群地逗留街頭,每天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短暫,有時候一天只能說幾句話。
據報道,山西太原南部一個即將改造的廢墟,從農村來到父母身邊的晶晶獨自玩耍,幾隻流浪狗成為她的好夥伴。另一位「候鳥兒童」二牛,在垃圾堆撿到一個遊戲機,這是他在農村時最想得到的玩具,沒想到在城市居然可以撿得到。
而在晶晶的眼裡,城市裡的生活很無趣。每天,她和其他小「候鳥」活動的範圍就是城市邊緣的廢墟。「我沒有想到爸媽生活的地方如此簡陋,這麼辛苦。」「以前只知道爸媽走南闖北,這次來了以後才知道,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好。」這些孩子說。
另有媒體報道,在浙江杭州城郊的一家超市裡,暑期里每天出現一幫孩子坐在地上看書,他們多是外來打工者的孩子,因沒處去,就來超市看書兼納涼,成了「超市兒童」。
【數據】農村2300萬留守兒童 二成五缺父母照料
(大公文匯全媒體綜合報道)北京「上學路上公益促進中心」發佈的2017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顯示,中國內地農村裡,父親或母親或是兩者都不在身邊的留守學生總數高達2300多萬人,占學生總數58.1%。其中超過二成五是父母皆外出的完全留守學生。
這份調查指出,這些平常留守在農村的留守兒童,有一半以上一年與父母見面少於2次。他們的學業也表現較不理想。以學校行為分析顯示,67.8%的留守兒童有學習成績明顯退步的經歷。
【記者手記】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敖敏輝 盧靜怡)記者在採訪這些「候鳥兒童」的時候,耳畔總浮起台灣歌手熊天平的歌曲《雪候鳥》:「隨候鳥南飛,風一刀一刀地吹,你刺痛我心扉......」,冷寂而心酸。
當前,中國各地經濟轉型升級,千方百計吸引各類高端人才和創業者。然而,筆者認為,在用工荒的背景下,更應該留住這些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的外出農民工群體。留人重在留「心」,從細處着手,關愛這些群體的權益,關注他們的留守子女,才能讓他們安居樂業。
近年來,政府逐漸開始重視這類人群,開展了不同形式的關愛行動。目前,將「候鳥兒童」作為流動人口中特殊的一部分進行針對性的管理,正成為一個城市關懷弱勢群體的探索方向。
再過半個月,今年暑假即將結束,小「候鳥」即將返鄉。我們希望,明年的暑期,小「候鳥」們能感受到更多的溫暖,體味到城市對他們父輩辛勞付出的真誠回報。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范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