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毛麗娟)長達3個月展期的2017深港城市雙城雙年展15日在主展場深圳南頭古城拉開序幕,走進這個由城中村打造的藝術空間,移步換景,流連忘返,層出不窮的藝術設計讓人眼前一亮,許多建築外牆在藝術家的介入下,變成炫酷的塗鴉;城中村裡有了信息亭、咖啡廳、有了公共書吧、戶外電影院,一種既留「古」又嘗「新」的生活體驗正在悄然上演。
在 1700 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面前,600 多年歷史的大鵬所城只能說是小巫見大巫了。曾經,有不少人慕名而來,也有不少人失望而歸。因為除牌樓、南城門、縣衙、東莞會館等比較有代表性的 " 景點 " 以及少數散落在分佈的老宅子,偌大的古 " 城 " 裡,更多的是林立的店舖以及城中村 " 一線天 " 的握手樓。
留「古」嘗「新」 展覽連接過去現在將來
今次雙年展的主展場選在南頭古城,經過長達半年多的改造與布展,南頭古城的城中村變身為一座活色生香、古老與現代、工廠與居民相融共生的藝術展區。
「走」進城中村的胡同小巷,過街穿巷,目光流轉,一連串改變讓人欣喜。報德廣場的兩個鐵皮屋變成了新建築,將來可作為戶外演出的小劇場;開放式的大家樂舞台,讓村民們找回過去相聚聊天的感覺,展覽期間這裡將開展戶外電影放映;古城裡多處服務設施、歷史建築升級完善,東莞會館、中山南街85號變身高雅的公共書吧,成為優質文化惠民新陣地;在中山西街10號,原三層高的80年代建築蝶變成「全國首家詩人/藝術家駐留書店」,圖書、展覽、咖啡元素增添文藝氣息;九街糖水店、衣緣縫紉、文慶鮮水果店、三代豆腐和沈記客家黃酒等老字號為城中村帶來「更新生活」的示範。
在本屆雙年展的廠房展區,名為萬力工業區的廠區外牆明顯地呈現出當時村級企業樓的特徵,保留著上世紀的建築記憶。本屆雙年展在其外牆上新添大幅壁畫,疊加出屬於當下的時間痕跡。
為城中村營造更多公共空間
跟隨本屆雙年展主策展人孟巖的引導,記者從起點處南門公園開始參觀,先是來到展覽的「第一站」:張永和設計的「既重又輕」的信息亭:兼具信息中心和咖啡座等功能,它很像一個過去進到縣衙之前在鄉道上遇到的小驛站,小小的路亭給旅人提供方便。
信息亭斜對面是關帝廟,其牆壁上是旅法藝術家胡嘉岷依牆量體裁定的三維壁畫。關帝廟在古城本是個歷史建築,胡嘉岷根據環境來創作,因為關公,於是牆上就有了棗紅馬,此外還有中國山水畫、城中村中的景象,以及自然的風景。畫作以其營造出的半真實半虛幻的空間,點出這樣一個話題——當今的城中村已經不是純粹的傳統的古城,而是不斷添加、改變,有古又有新的混搭場景。
信息亭的東北角,是東晉城壕遺址的發掘場地,它是深圳的根,是今日深港澳大部分地區的源起之處——儘管在1700年後,很多人遺忘了它。離開城壕遺址繼續往北,是展覽期間用輕質材料搭建的「甕城廣場」裝置,它「重現」著歷史記載中南城門外的半圓形甕城。
在作為古城核心公共空間的報德廣場,這個上世紀七十年代曾是南頭公社的打穀場,中心留有九十年代建造的水磨石籃球場。孟巖說,地面為水磨石的籃球場,今日已不多見,雙年展決定將其完整保留下來。因為公共空間的匱乏,是城中村這一高密度的空間形態面臨的問題。本次展覽介入並為城中村創造了更多的公共領域,以期將城中村的嘈雜混亂與活色生香,妥帖地保留下來。
本屆雙年展空間改造的尾聲是 「隱」於古城內春景街居民樓中一塊被鐵絲網封閉的荒地。孟巖介紹,「早年這裡曾有歷史建築但現今已蕩然無存。空地被鐵絲網封閉,兩棟暴露著未完工的鋼筋和模板雜物的爛尾樓十分扎眼;近年來空地周邊居民自發在空地內種有多種青菜、果樹等植物,漸漸使這裡成為一處大隱於市的小綠洲。改造計劃希望利用雙年展的契機先行植入以植物為主題的空間裝置和小規模的遊園、種植活動,逐漸激活這片城市空地。」孟巖認為,展覽對城中村的介入是潛移默化間的引領,更多的可能,將在未來生成。
責任編輯:Can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