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地有着「地球之腎」的美譽,圖為深圳濕地。(記者 方俊明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歲末年初,候鳥過冬成為廣東一些自然保護區的一道靚麗風景。記者21日從廣東省林業廳獲悉,與香港毗鄰的深圳灣一帶目前迎來「黃金觀鳥期」,各種鷺、鷗、雁等聚集數量達到峰值,高峰期超10萬隻,吸引包括港人等民眾前去觀看。而今年深圳進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驗收年,將借鑒香港濕地公園展覽館等經驗,啟建中國首個紅樹林博物館,打造成國家一級博物館、世界紅樹林研究中心。到2020年前,深圳將新建13個濕地公園。
全球1/10的黑臉琵鷺深圳過冬
在中國面積最小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內伶仃-福田紅樹林保護區,這裏已成為鳥的天堂。據該保護區管理局介紹,地球上共有8條候鳥遷徙線路,深圳是候鳥從西伯利亞遷徙至澳大利亞這條線路的重要「加油站」。深圳灣以及跨越深港兩地的大片紅樹林濕地,每年冬季都能吸引高189種10萬多隻的候鳥在此補充能量。

全球1/10的黑臉琵鷺深圳過冬。(記者 方俊明攝)
在保護區內,經常能看到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極度瀕危候鳥黑臉琵鷺。據香港觀鳥協會2017年鳥類調查數據顯示,全球臉琵鷺共有3951隻,有375隻會在深圳灣過冬,佔到全球總數的近1/10。
2020年前要建設13個濕地公園
目前珠江三角洲正加快建設綠色生態水網,其中深圳圍繞「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的主題,實施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深圳市創森辦表示,全市已改造提升了100餘個各類公園,建成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聚龍山濕地公園等9個濕地公園,高標準打造以「五河(深圳河、茅洲河、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兩岸(東部海岸、西部海岸)多庫(各水庫)」為主體的濕地保護體系。

深圳到2020年前要建設13個濕地公園。(記者 方俊明攝)
廣東省林業廳透露,落戶深圳的「中國紅樹林博物館」日前已得到國家林業局的批複,開始啟動建設。該博物館將借鑒香港濕地公園展覽館及法國、荷蘭自然類專題博物館等經驗,設千米紅樹濕地景觀、世界紅樹植物活體園、世界紅樹林核心展區、中國紅樹林展區、紅樹林探秘展區等五大部分,形成深圳生態文化新地標。此外,還規劃該館通過新建廊橋北連園博園、南接深圳灣公園,將形成一個以博物館為中心的城市生態系統。
責任編輯:范佩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