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第一屆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論壇20日在中山大學舉行。大灣區三地高校逾百名教授和學者參會。除了加強共同實驗室、科研平台建設外,三地學者不約而同提到引進香港高校到大灣區內合建國際校區、設立分校。
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吳遜建議,推動香港高等院校在大灣區其他城市建立具有規模的綜合性分校。同時充分發揮香港高等院校在廣東省高校國際校區的建設作用。「廣東與很多海外學校很多建設國際校區,可以將香港校區作為一個選擇進行考慮。如果能有面向大灣區的研究基金,會使香港與大灣區其他高校有更密切的合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教授葉嘉安認為,大灣區高校深化合作時,需要考慮每個院校特徵和互補性。他說,大灣區三地高校在合作時,需要滿足很多條件,未必要每個大學都交流,應該按照學科或者研究的特性,某些大學間的交流可能會更頻繁,層次和距離應該要搞好。「香港很少學生想來珠三角學習工作,他們往往顧及工資問題和生活條件問題。不過,未來十到二十年大灣區城市發展的情況與現在的香港差不多,大灣區學生交流肯定就沒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教授陳新滋希望,大灣區高校科研成果可以推動社會發展。「大灣區給我們高校合作的機會,但我們不能僅僅為了將學校排名提高。如果大灣區高校合作,只是可以將論文發表在重點期刊發多十多篇,那就沒什麼意義。我們應該將學校裡最好的科技變成生產力,真正讓國內企業在國際上與別人拼技術,而不是拼勞動力或者成本控制。」
廣東省政府參事陳池建議,通過引進和新建為大灣區教育資源增量。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學到大灣區內辦學,同時建議新建創新型大學。這樣可更換好地共享大灣區的高校資源,同時加強三地教育系統的合作和聯繫,為灣區內的教育交往提供更便利的條件,推動三地教育資源共享,比如共享網絡圖書資源、共享教師資源、共享實驗室等。他還建議,加快建立產學研聯動體系,文化科技產業聯盟。
責任編輯: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