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呼之欲出,大灣區建設即將駛入快車道,有關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如何互聯互通的話題再次引發業界關注。
在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等共同主辦的「大灣區經濟與發展論壇」上,香港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透露,正與內地監管層研討解決香港居民往來內地手機支付無法跨境使用、到內地開設銀行賬戶十分麻煩、大灣區理財不通暢等迫切訴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徐揚生院士則呼籲出台有力於人才在大灣區自由流動的措施,指粵港澳在教育科研方面互相配合、錯位發展對大灣區發展至關重要。
論壇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出爐。該藍皮書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目前面臨的挑戰可以總結歸納為「一個構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這既是大灣區的特色也是一些問題的原因。
粵港澳大灣區要達到協同發展,必須達到四個關鍵要素的流通流暢,即粵港澳三地的貨物與服務流通、人員流通、人員流通、資金流通與信息流通。目前由於分屬於不同的行政和法律體制,9個內地城市與2個特區之間的「四通」存在障礙。
與內地監管層研港手機內地跨境支付
香港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平時在香港工作,週末在中山居住,他對大灣區內居民生活的方便性有切身的體會。認為大灣區倡建「一小時生活圈」的時候,應重點放在如何便利大灣區內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閒需要。
去年以來,儘管香港的手機支付發展也很快,香港可以用支付寶、微信支付,但一旦跨境到內地,香港的手機支付則不能使用。余偉文建議能夠盡快理順香港居民在大灣區內跨境支付的通道,令到數百萬港人內地生活消費更方便。
第二是開設內地銀行賬戶太過繁瑣。余偉文表示,除了支付以外,兩地居民跨境工作、生活基本都要開一個銀行戶頭配合,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銀行對本地所有居民和非居民一視同仁,大灣區裡的居民在香港開戶基本沒問題,但香港居民在內地開戶就難很多,有些銀行還需要內地居住證。他指,如果能夠簡化或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開戶,肯定可以進一步推動大灣區人員流動。
第三是內地理財服務的缺乏,大型基建的完善將帶動越來越多港人在大灣區工作、買房甚至退休養老,他們有很龐大的理財需求,大灣區作為內地最發達的地區,居民對財富管理的需要不斷增加。余偉文建議,為滿足兩地居民在理財方面的需求,應研究在大灣區內開展理財產品的互聯互通,安排新的機制,初期考慮一定的投資額度、在風險可控下讓大灣區先行先試,滿足來大灣區工作生活的香港居民和灣區內本地居民的資產配置要求。
余偉文透露,香港金管局近期正與內地監管層研討解決上述三大問題,相信不久將可回應香港居民往來內地手機支付無法跨境使用、到內地開設銀行賬戶麻煩、大灣區理財不通暢等迫切訴求。
港交所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同一個場合受訪時也表示,中國已經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國際資本提供者,居民和企業進行國際化佈局已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故下一步怎麼樣把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推到國際市場必然是一個重要的任務。他認為,人民幣國際化要在資本自由流動方面有所突破的話,可以從大灣區內開始啟動先行先試,比如做一個制度安排,當大灣區居民資產規模達到一定比例,可以讓其用 30%、20%的資本不經國家批准就可自由進行海外配置。
吁人才灣區內自由流動 為灣區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近幾年來,深港合作出現「新港資企業」的運作模式,即香港各大學培養的「超級大腦」到大灣區創業,比如大疆科技、商湯科技。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呼籲出台措施讓大灣區內人才實現更自由的流動。他認為,人才對灣區的發展而言十分重要,從世界三大灣區發展經驗來看,灣區總是聚集名校,大學給灣區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方面的支持,大學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靈魂,是灣區發展的智力核心所在。
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培養國際視野、中西並蓄,具有情懷和學養,瞭解民族、瞭解歷史、瞭解傳統的複合型人才。徐揚生介紹,目前大批學者、經濟學家、科學家在港中大(深圳)組建金融、物流、人工智能、機器人、大數據、新能源等領域的國際化創新平台,並且已成建立了三個以諾貝爾獎得主命名的研究院。這些將對國際人才的培養和大灣區經濟發展提供保障。他指,粵港澳在教育科研方面的互相配合、錯位發展對大灣區發展至關重要。
幾天前,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徐揚生等幾位院士的回信中指示,要促進香港與內地加強教育科研方面的合作,支持香港發展國際化科技創新中心,發揮內地、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內地跟香港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做出貢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近日出席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RICS)香港年會時也表示,透過大灣區的參訪,親眼看到了香港在大灣區的長遠發展潛力。以教育為例,四年前開設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吸引了眾多國際人才,並已經建立多個創新研究機構,她鼓勵香港的大學在大灣區開設分校。
基建日趨完善 港企欲開闢新市場
隨著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蓮塘口岸等大型基建開通在即,越來越多原來在港發展的港資和外資企業開始尋覓北上發展機遇,或打算將一部分業務搬遷至大灣區其他城市,或意欲開闢新的大灣區市場。
香港一不願具名的生產性服務類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香港到大灣區各城市的通勤時間大大縮短、便利度大大提升,自己很有意願考慮將面向國際的前台類業務繼續放在香港或者新加坡,但中後台業務則完全可以考慮放在深圳、珠海等地,因香港到這兩地無論是陸路交通還是水路交通都很方便。
德意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透露,自己每週要來一次位於深圳龍崗的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授課,晚上6點從香港上環出發,晚8點剛好趕到授課現場,如果未來廣深港高鐵開通,通勤時間會更短,有利於香港個人和企業北上深圳參與各類交流合作。
他透露,由於深港兩地大型基建的日趨完善,自己所在的銀行已經考慮將以前放在北京舉辦的投資年會搬到大灣區,不一定是深圳、也可能是珠海。他認為,大灣區各要素互融互通的深度合作會改變不少企業的決策,令企業和投資者對大灣區產生正面看法。
責任編輯: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