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深圳現「學位荒」 雙非童回流入學難

2018-06-06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望賢)內地迎來「龍寶寶」入學潮,各地紛紛出現學位緊張情況。深圳今年小一「學位荒」尤為突出,各區紛紛發出預警,部分轄區學位缺口甚至接近四成。另一方面,深圳自去年開始放開港澳學童視同非深戶籍學生申請公辦學校,不少雙非「龍寶寶」亦加入「學位大戰」,競爭十分激烈,有雙非童家長感慨,緊張程度不亞於赴港求學。

數據顯示,深圳「龍年」出生的寶寶高達21.3萬餘人,全市各區都面臨著適齡入學兒童急劇攀升的巨大壓力。以福田區為例,2018年全區公辦小學一年級共有19000餘人報名,相比2017年增加了4000餘人,其中戶籍學生為11000餘人,比2017年多了近40%。而目前可提供學位僅有12000個,缺口超過7000個,缺口比例超過3成半。深圳龍崗區2018年預計提供約2.1萬個公辦學位,1.7萬個民辦學位,然而缺口依然高達19600個,缺口也超過3成半。

「龍寶寶」入學潮,深圳小一學位緊張,圖為深圳羅湖區一小學

「龍寶寶」入學潮,深圳小一學位緊張,圖為深圳羅湖區一小學

多區學位缺口超三成半

日前一篇題為《800萬也買不來孩子的就近入學,來了真的就是深圳人嗎?》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裡引起不少家長共鳴。文中一對夫婦「豪擲重金」在福田區石廈北片區購置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希望讓孩子能夠讀上附近的石廈學校。他們家的入學積分並不算低,滿足深圳戶口、有學區房、獨生子女且買房4個月的標準。然而,根據2018年初石廈學校小學部發佈的學位預警,今年該校計劃招收額減少,報名人數卻增加不少。這意味著,重金買來的學區房可能上不了理想的學位。

張太太住在羅湖區文錦渡口岸附近,女兒為港童,今年將入學。她表示,因住址離口岸不遠,此前計劃讓女兒赴港讀書,聽聞港童亦可以入讀深圳公立學校後,她決定讓女兒在深圳升學。「一家人都在深圳居住,赴港讀書面臨文化各方面的障礙,有許多困難,而自己所住小區是羅湖一所重點小學的學位,不必捨近求遠。」得知今年學位競爭激烈,周邊不少非深戶籍學童都被分流到其他學校。「緊張程度不亞於赴港求學」,張太太早早就進行各種資料的準備,最終女兒拿到理想學位。

雙非童媽媽:求學麻煩終不悔

家住在福田的鄭太太向記者表示,他們夫妻倆是北方人,若讓孩子赴港,一方面路途遙遠太辛苦,另一方面語言和文化都有很大差異,困難不小。周邊有一些雙非童家長朋友也不願意子女遠途赴港求學,選擇了深圳的一些私立學校,或者就讀一些學校的國際班,但學費高昂。雙非童家長一般都認為,能夠入讀深圳的優質公立學校,自然更加理想。

據悉,港童在深申請公立學位需提供親子鑒定等材料,鄭太太早早就到人民醫院辦好鑒定,又跑香港律師樓辦理出生證公證,最後在深圳公證處辦理親屬公證。她表示,今年福田區的學位尤其緊張,深圳戶籍購買了學位房的都未必能上理想的學校,幸好申請的小學與丈夫的工作單位對口,給予適當傾斜,最終順利拿到學位。

她表示,雖然求學比一般深圳戶籍孩子麻煩,卻一點也不後悔赴港生子,並非為了香港的福利,而是看中香港護照出國方便。她笑說,6年來帶兒子去了日本、美國、歐洲,省下了不少簽證費。

記者了解到,隨著「二胎」政策放開,深圳近年來新生兒出生數量連年上升。有教育局的負責人表示,在學位吃緊的情況下,學區房並非萬能鑰匙,政策也可能向在附近片區長期租住的家長傾斜。

責任編輯:遠航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