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西鄉老街承載幾代人記憶的鄉愁

2018-07-08
圖: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西鄉老街(翻拍)

圖: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西鄉老街(翻拍)

【文匯網訊】在這裡,嘗一下阿叔牛雜,透過滷煮的香氣回想兒時的記憶;在這裡,逛一下北帝古廟,透過門口的石獅子感悟歷史的滄桑;在這裡,看一下綺雲書室,透過琅琅的讀書聲傾聽西鄉的人文氣息。賞不盡的人生百態,看不夠的西鄉情懷。在每個西鄉人心裡,都有一段關於西鄉老街的過眼雲煙……

在北帝古廟內,一幅描繪百年前西鄉老街的盛況圖,彷彿將歷史定格:巡撫塘、賣草街、石頭街、出水巷、樹下仔……這些西鄉人曾經熟悉又親切的地名,在畫中立體呈現,猶如西鄉版的清明上河圖。據介紹,這幅畫是香港同胞麥祥無償提供,客居香江的他晚年思鄉心切,根據兒時的記憶,通過水墨描繪出當年的老街。

百年老街 百年私塾

時光易逝,滄海桑田,從低矮的平房到林立的高樓,西鄉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唯一沒有變的是,西鄉河的水還是那麼清澈,仍舊安靜地在流淌,似在敘說流年舊事,又似在講述今朝西鄉繁華。步入老街,古風古韻撲面而來,置身其中,恍如穿越,青磚紅窗,頗具嶺南風味,與城市的喧囂徹底隔絕。

綺雲書室像個幽谷佳人,躲在西鄉老街的深巷。這座由愛國港胞鄭姚創建的書室,歷史可追溯至清光緒年間。作為深圳最大的私人書室,被專家稱為「深圳的陳家祠」,這裡的一草一木,都見證了風雲激盪的歲月變遷。二零一六年,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馬帳傳經語入微而愈慎,程門立雪時雖久且猶恭。」書室上的對聯,提醒著人們讀書應有的態度。細品書室內一磚一瓦,一詩一畫,感悟傳承在時間深處的教育情懷,耳旁彷彿有書聲迴盪。這也就不難理解這裡人才輩出,成為西鄉文脈的根由了。

如今,書室經過重修,交由西鄉小學保管使用,不僅面向西鄉小學學生,還輻射當地社區居民以及基層幹部,讓書室的書聲悠遠流傳。

兒時記憶 兒時味道

金偉東,年逾四旬,作為西鄉街道西鄉社區書記的他,也是土生土長的西鄉人,對老街的各個角落都有一份深情。

「西鄉老街,是西鄉起源與繁榮發展的見證,濃縮了每個人兒時的記憶。」金偉東告訴記者,當年西鄉老街與隔壁的步行街是寶安最繁華的地方,有「深圳小東門」之稱,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去東門逛街需要邊防證,沒有邊防證的人無法跨過南頭關,只能來此購物。

近年來,隨著網上購物的衝擊,一些實體店的生意受到衝擊,但隨著老街的改造,業態的提升,人文的挖掘,老街又漸漸恢復到昔日的繁榮。人群往來,熙熙攘攘。流淌著的是城市的活力,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阿叔牛雜,是一間北帝古廟旁不足六平方米的小店,但每天生意火爆,不少港人週末專程趕回老街,就是為了一口牛雜和一碗豬紅湯。阿叔本姓梁,九十年代,從江門來到深圳開了這家牛雜店。「只要是西鄉本地人,大多都吃過我的牛雜,三十年來口味從來沒有變過。一些本地人移居香港後,只要回來還會嘗嘗這裡的味道。」

老街上的銓利老餅家,金偉東也不知道開了多少年,據街坊說至少有五十年,歷經三代傳人。在他的記憶裡,這家餅店的嫁女餅是它的特色。「以前本地人辦婚禮都用這家的禮餅,叫嫁女餅。紅色的龍鳳包裝看著就很喜慶,現在深圳這種傳統的老餅家已經很少了。」

此外,燒鵝、煎堆、客家茶果、特色糕點、甜品、鳳爪、丸子……在西鄉老街,只要你用心尋找,這些傳統的、具有西鄉特色的菜餚一定會勾起你的往日時光。

(來源:大公報)

責任編輯:京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