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你手裡的杯子藏著你的價值觀

2018-08-22

文/伊果君

作為一個熱衷報道創新創業的「老阿姨」,寫稿之餘,特別想說平平常常的生活事。不需要技巧,生活本身就是故事,故事裡有它本身的技巧——這些「遺漏」在新聞之外的細枝末節,藏著我們的過去與未來。

近兩年接觸到的創業公司的老闆、員工越來越年輕,從70後到同齡的80後,很快過渡到90後、95後(相信很快00後就是主要的採訪對象了)。他們從衣著舉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很大差別。接觸的年輕人越多,心裡越發感慨:就像當年80後被稱為「寵壞的一代」一樣,現在的90後、95後也被誤讀了。

唯一不被誤讀的是:任何一個年代的人,都不願意被標籤化。可是,在有限的文字中,我不可免俗的要用一定的印象歸類每個年代的人。

在我所接觸的創業者中,70後的形象是:高定西服、牛津腔或美式口語、中西文化差異隨口道來……這是主流社會認可的精英人士的形象,而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一方面來自於從小到大的優秀履歷帶來的慣性動力,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各界的期許——畢竟,這個年齡的人很多已經是各行業的骨幹和中流砥柱;80後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上,同有著比70後更大的、來自外部的思想負擔:上一輩的期許,90後的急起直追,即將邁入不惑之年的他們早已經不是「寵壞的獨生子女」,甚至經常自詡「人到中年」。至於90後,一位資深文藝青年姐姐曾經說一個細節。她說,有一個表妹只跟別人說自己是「95後」。當有人把她籠統歸為「90年後」時,表妹總是要再三強調一下自己是「95後」。聽到這,我心裡咯登一下:似乎80後沒有如此涇渭分明的分界線感。

有一次參加一個創業分享會,剛好分別是70後、80後、90後三位創業者登台演講。70後CEO的PPT裡言必稱喬布斯,80後CEO則喜歡更加天馬行空的馬斯克。到90後的小朋友L登台,她的第一句就是:「我沒有特別的偶像。」我在台下猜測前面兩位內心的OS。

到了自由交流時間,70後和80後CEO們談到一個話題的時候,觀點驚人的一致:公司員工流失率奇高。起薪平均10K,工作時間彈性、錯峰上下班、辦公環境時尚舒適,可是仍有一半員工在工作了1-2個月之後就離職,絕大多數都是90後。

做文化娛樂公司的80後CEO公司有一位90後員工上班一周後忽然就不來上班,人力資源按照簡歷上留的電話打過去,對方說辭職了,HR問他跟誰交代了,他說「跟自己交代就好了」;另一位70後CEO彷彿找到了知音,他說了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公司一位見習員工工作一天後就消失了,電話關機,微信不回,公司所有人都被拉黑。

90後的小朋友L則說了一個關於咖啡的故事。

L本人在德國留學的時候,看到街邊大大小小的咖啡館坐著的人大多是45歲以上體型高大的中年男女,坐在他們中間,她總感覺格格不入。另外,德國人的禮貌與友好態度讓她無法當一個隱形人。買一杯咖啡到喝完,不僅要和服務員打招呼,還要和擦肩而過或面對面坐著的顧客做眼神交流,比如非常NICE的點頭、問候,這些都成為她的負擔

回國創業,L做的是文化創意行業,員工絕大多數是比她還小的95後的小朋友。為了營造一種輕鬆自由的氛圍,公司每次接到大活動時,她都會約大家到公司樓下的星巴克,圍著一張大桌子,大家邊喝咖啡邊討論案子(方案)。「小朋友們話都不多,有的還戴著耳機,你也不知道他究竟在聽什麼,人在星巴克心不知道神遊去哪裡了。」L說,回到公司後,微信群裡面卻非常熱鬧,很多小朋友會丟一個link上來,發個新做的PPT,分享給大家,借此表達自己的看法。

慢慢的,L忽然發現,95後小朋友不是不熱心討論案子,只是習慣了在網絡上、手機上分享。聯想到自己在歐洲留學時泡咖啡館的不適感,L明白,公司這些只比她小幾歲的年輕人,內心深處似乎有著比她更深的社交恐懼症。

我曾經問一個一年靠碼字賺百萬的95後自媒體小妹妹,你覺得自己跟90後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她想了想說,可能是他們這一代人願意花更多時間和手機、電腦相處,正逐漸遠離書本、遠離筆墨甚至遠離面對面的交流。網絡上一個表情、一個視頻的分享,往往比吃一頓2小時的飯更能讓他們找到「確認眼神」。由此可見,移動終端很大程度在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形態、社交方式甚至信息接收形式。

自媒體小妹妹也是在歐洲留學回來,她也舉了咖啡館的例子。小妹妹告訴我,在歐洲,要找到一家符合自己需求的咖啡館並不難,每個群體的選擇之間,一度擁有著明確的分界線。但是中國的90後或95後,他們的成長經歷沒有咖啡館文化的熏陶,相反也少了一種品牌負擔,喝一杯咖啡也就像買一個外賣一樣,最好就是app自助下單,都不需要與咖啡師有太多交流。取單時手機會出現取號碼,直接到吧檯取單就OK,對社恐來說簡直太友好了!

恰好在此時,我在北京同事的朋友圈看到了一篇咖啡的文章,介紹的是網紅咖啡瑞幸咖啡「買2贈1買5贈5」的活動。我也按圖索驥,下載了一個瑞幸咖啡app。一個月以來,我連續4次下單,這其中有3次延誤,每次基本都是2-5分鐘咖啡已經製作好,但是卻沒有騎手及時送出。投訴之後,客服很爽快賠付一張24元咖啡券,此舉似乎印證了大多數網友對瑞幸咖啡的評價:「不差錢」。

我把這個經歷發了朋友圈,一位70後、常年喝星巴克的朋友看了之後吐槽:我怎麼能跟我同事說我喝瑞幸咖啡呢?我一愣,不在CBD上班的我沒有這樣的心理負擔。好事如我,將這個問題丟給了喝瑞幸咖啡的自媒體95後小妹妹,她給了我一個翻白眼的表情,然後反問我:喝星巴克才沒什麼好說的吧!

職業習慣使然,在我親測了周圍朋友對傳統咖啡和互聯網咖啡的反應後不久,咖啡界更加熱鬧了。8月2日,瑞幸咖啡剛推出五折輕食,星巴克就宣佈和阿里合作,緊接著連咖啡的「口袋咖啡館」開業了。我周圍的咖啡重度症患者們也開始以年代劃分,就喝什麼咖啡排排隊。

無論是消費群體還是市場佔有率,星巴克都已經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地位。不只是門店數量,而是星巴克已經形成文化IP。我周圍60後、70後絕大多數還是認可星巴克、COSTA、太平洋此類品牌,並且認為,「送星巴克的券或衍生品比較拿得出手」。

那麼,為什麼互聯網咖啡能夠在短時間內佔據年輕人的市場?

我是做傳統媒體出身,深知傳統報紙的編輯記者做不好新媒體,只有誕生自互聯網的媒體才掌握著未來信息傳播的主動權。同樣,作為一個傳統行業巨頭,星巴克自身並不具備完整的互聯網基因,這從它在互聯網領域長期的動作乏力和遲鈍就可見一斑。無論工作還是生活,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已經習慣掏出手機解決一切,體型龐大、行動遲緩的星巴克已經跟不上他們的步伐。

難怪在星巴克推出外送後,瑞幸咖啡聯合創始人反問——傳統零售即使增加了外賣、移動支付,但根本商業模式其實沒有變化,今天這麼多品牌早就可以外賣,難道他們都是新零售嗎? 這是基因上的本質差異,不是通過外賣等「外部整容」就能夠改變的,否則只能是「邯鄲學步」。你的成本結構不變化,加上外賣費用和品牌溢價,只能讓消費者付出更多,這其實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

為此,我跟自媒體95後妹妹深入聊過一次。

「喝什麼咖啡是自己的事情,為什麼要跟大家一樣?為什麼要有好不好意思、拿不拿得出手的顧慮?那是你們80後、70後才考慮的事情吧!」

「我在CBD上班,家也在配送範圍,為什麼不能在家裡請小夥伴們喝咖啡而非要去咖啡館?」

「我覺得下樓,曬著太陽走10分鐘去星巴克,排著隊等5-10分鐘,再握著一個有星巴克LOGO的咖啡杯回到辦公室,是一件不酷的事情!我在公園、運動場、商場,app叫一杯或幾杯咖啡來,不用耽誤我和朋友聚會,這不是很酷嗎?」

我留意到,在星巴克的消費者,有著商務、辦公、社交等需求。90後95後的消費者,沒有給咖啡那麼多的附加要求。過去大家認為咖啡廳是「第三空間」,相信隨著中國現今的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社交方式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現在社交已經不再局限於固定的空間了,而更加注重場景。

「anyway,茶、咖啡、運動飲料……喝什麼都不重要,我覺得酷就好了。」小妹妹第三次說到「酷」。

至於瑞幸咖啡的五折輕食,我以為她會說「打折一點都不酷」。沒想到,她卻說:「為什麼不好呢?輕食是一種飲食潮流,不打折也捧場。」

她闡述起青睞輕食的理由也很特別:花幾萬、十幾萬買名牌包一點也不酷,MUJI的性冷淡風也不酷,現在環境污染、高房價、經濟危機……年輕人已經要面對那麼多壓力了,大魚大肉的吃喝已經是一種負擔,輕食減輕腸胃的負擔,減輕地球的負擔,就像我用的環保布包的原因是一樣的。把錢用在周遊世界、動漫、極限運動上不是更好嗎?人活一世,去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風景,那才是酷!

我也是震驚了。原來,在95後看來,酷不酷真的很重要!他們並不介意低價,並不是便宜沒好貨。

就像瑞幸咖啡最近推出的湯唯和張震的廣告一樣: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看法;別讓固有的偏好,左右你我的喜好;別用常人的邊界,束縛你我的世界……

別要我走老路,我只打破套路;別讓我隨大流,我只跟自己走;別跟我扯別的,我只聽自己的;別拒絕改變,別定義我;別追我,別勸我;別否定我,別想讓我不是我

因為,我自有道理」

在瑞幸咖啡的廣告中,我忽然理解了90後95後。他們不是不踏實工作,只是不希望那麼輕易被定義和模式化,這就是為什麼很多90後頻繁換工作的原因,但是他們一旦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位置,願意付出全部熱情和旺盛精力,於是有人頻繁跳槽,也有人決心創業。

他們可能還沒有學會跟這個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所以內心默念著「跟自己交代就好」而默默地辭職了;他們也拒絕坐在被營造好的某一種類型的咖啡館氛圍中,而是喜歡想宅就宅、APP下單到店即取,社交恐懼症患者尤其喜愛;他們甚至覺得肉體的慾望應該被降低——這是出世的,他們又熱愛體驗不一樣的人生——這是入世的;他們沒有任何標籤的負擔,瑞幸咖啡的五折輕食也很酷,同樣是英國最大的生鮮食品公司百卡弗、美國食品公司百麥和世界五百強中糧集團作為供應商,為什麼不選擇高質量、高性價比、高便捷性的輕食產品?

在年輕人選擇咖啡飲品上,我看到了時代的進步。不在乎別人怎麼想,我只想這一刻喝!咖!啡!至於喝什麼,怎麼喝,在哪裡喝,與誰喝,是我的事情!我不要被設置好的場景局限。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正採訪另一個「健身+夜店+網游」的創業項目。一個60後的做投資的朋友就很喜歡瑞幸。她一邊張羅著大家在店裡開會,一邊讓公司80後CEO在app上下單幾杯瑞幸咖啡。她說,只要好喝,為什麼不試一試?我們還可以學習下人家的互聯網玩法!

人活一世,去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風景,做想做的那個人。你手裡的那杯咖啡,不一次性紙杯,用過就沒了。你手裡握著的是一種情懷與態度,也藏著你的價值觀。別人給你貼上的標籤,並不可怕,怕的是,有些標籤中,在自我的世界裡漸行漸遠。生命實在太短,能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進而主宰自己的命運,才是不枉此生。

責任編輯:京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