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40年飛躍發展至今,廣東從創新大省邁向創新強省

2018-09-12

【文匯網訊】■解讀廣東改革密碼·戰略性新興產業

1978年,深圳南山區蛇口工業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牌口號,如春雷般響徹中國大地。如今,只爭朝夕的基因早已在廣東落地生根:位於廣州市番禺區的廣汽乘用車生產線,僅用57秒,一輛全新的車就能從現代智能生產線開下來。

從數字經濟到人工智能,從新能源到智能製造,從生物醫藥到海上風電……改革開放40年,廣東創新驅動發展進入了突破的重要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挑起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梁」。當前,廣東已經形成新一代移動通信、平板顯示、高端軟件、半導體照明、生物醫藥、智能製造裝備、新材料等產值規模超千億元的新興產業集群。

去年,全省創新發展邁上新台階,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首次躍居全國第一;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達3.3萬家,是2002年的19倍,位居全國第一。廣東正從創新大省向創新強省加速邁進,為奮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浪起 掀起南下創新創業潮

1979年,深圳蛇口轟然響起填海建港的開山炮,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第一炮」。蛇口正式招商引資,向全國發出邀請。

「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這是上世紀80年代非常流行的一句話,也是當時中國南下創新創業潮的真實寫照。

——1987年,任正非來到深圳,找朋友湊了2.1萬元註冊成立了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成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擬交換機的代理商。

——1980年,佛山順德本土企業美的正式進入家電行業,第二年註冊美的品牌。

——1984年,王石也來到了深圳,成立了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萬科成為深圳證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

——1998年,馬化騰創立了騰訊科技。第二年他在首屆深圳高交會上拿到了第一筆風險投資。

在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的榜單上,包括上述4家企業在內共有12家總部在粵企業入圍。從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一波又一波的創業浪潮,廣東孕育出越來越多的世界500強企業,形成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打開地圖,從廣州途經佛山、東莞,再到深圳的100多公里,串起了廣州天河、佛山千燈湖、東莞松山湖、深圳南山等數十個創新園區。夜晚降臨,這裡是珠三角燈火最為璀璨的區域之一。

在廣州天河,上千家互聯網企業彙集於此,年營收規模超過1000億元;在佛山工廠,車間裡機器人手臂正在有條不紊進行智能化作業;在東莞松山湖,雄厚的製造業基礎吸引了300多家機器人企業匯聚;在深圳南山智園,14棟高聳的辦公樓裡聚集著超過100家優質科技企業,數據顯示去年產值已超過300億元。

創新種子生根發芽,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根據省科技廳數據,截至去年底,我省共擁有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10個,省級創新型產業集群16個,26個產業集群實現工業總產值超過1.2萬億元。

蝶變 從「世界工廠」到中國「硅谷」

「在深圳,不到半天時間可以將一個智能硬件的模組全部找齊,而在其他地方可能要花一個月。」

優必選創始人兼CEO周劍告訴記者:「珠三角成熟的硬件供應鏈,使得硬件創業者可以輕鬆實現所有環節的連接。」成立於2012年的優必選僅用了6年時間,就成長為估值超過40億美元、首家實現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公司。周劍表示,深圳正成為中國的「硅谷」,越來越多企業把研發中心和供應鏈中心放在這裡。

時間撥回到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土地、人工成本低等優勢,廣東從上世紀80年代進入「三來一補」加工製造快車道。其中尤以東莞、深圳等地為代表,幾乎成了「世界工廠」的代名詞。

1990年,來到華強北的「櫃檯小哥」陳海升就是其中的「弄潮兒」。他回憶說,「剛來時,只要海外有貨源就不愁沒銷路」。

但到了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廣東外貿形勢也發生變化。「珠三角地區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轉移之痛,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計劃遷離這裡。」這樣的表述,見諸當時各大媒體。

2008年,廣東召開全省科學技術大會,制定加快建設創新型廣東的重要政策性文件,開啟了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必須要有自主創新的生產製造能力」,陳海升調整了經營思路,從代工生產轉為自主研發。如今,他創辦的美隆電子已將產品銷售至超過30個國家和地區,並匯聚上下游120多家企業,聚焦智能製造。

廣東雄厚的電子產業基礎成為全球硬件創新的肥沃土壤,全球創客匯聚於此。省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廣東省電子信息製造業銷售產值超3.6萬億元,連續27年居全國首位。

一大批高新技術企業在國際科技舞台嶄露頭角:大疆無人機每每發佈新品引發行業革新、雲從科技人臉識別產品全球份額第一、柔宇科技柔性顯示技術領跑全球。

柔宇科技創始人兼CEO劉自鴻表示,公司最早在深圳、香港和硅谷三地同步創業,越來越明顯感覺到深圳創新實力的崛起,廣東正從「世界工廠」變成中國「硅谷」。

攻堅 源頭創新引領前沿技術

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崛起的背後,是廣東企業對源頭創新持之以恆的不斷追求。

「華為研發主要是投在主航道上的基礎研究、人工智能部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表示,源頭創新是行業無人區的生存法則,沒有大量的技術積累,是不可能產生爆發性創新的。

在歐盟委員會發佈的《2017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中,華為以897億元人民幣排名第六,成為唯一一家入圍前十的中國企業,超越蘋果的740.5億元研發費用。897億元人民幣的研發(R&D)費用,占華為當年總營收的14.9%。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激盪十年,水大魚大》一書中提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重大變革主要由兩個因素造成,其一是制度的創新與勇氣,其二是技術帶來的破壁效應。

唯有源頭創新,才有技術帶來的破壁效應。

在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袁玉宇從美國回國創業,在廣州開發區創辦了邁普再生醫學,主攻生物3D打印技術。公司自主研發的再生型植入類醫療器械產品「睿膜」,成為中國首個實現產業化的生物3D打印產品。正是依托源頭創新,邁普再生醫學形成了破壁效應,成功打入歐洲、美洲等高端市場。

廣東的創新實力不斷從量變到質變。2017年,廣東省區域創新綜合能力排名首次躍居全國第一,研發(R&D)投入總量2350億元、占GDP比重提高到2.65%,技術自給率達72.5%。

源頭創新引領前沿技術,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實驗室和重大科技裝備落地廣東:深圳超算中心實現每秒百億億次計算、中國(東莞)散裂中子源項目通過國家驗收正式運行、深圳國家基因庫多項指標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關鍵核心技術正實現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推動我省從創新大省向創新強省邁進。」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如是說。

根據省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我省全年專利申請量62.78萬件,增長36%;全年《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68萬件,增長13.8%,居全國首位;全省有效發明專利量20.85萬件,居全國首位。

謀篇 戰略性新興產業成新支柱

今年5月,珠海雲洲智能展出的全自動中型探測無人艇M40型「聽風者」吸引了全球目光。這家公司此前完成了國內首個無人船艇研發測試基地的建設,計劃孵化全球海洋新興產業鏈。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近年來廣東發展的一個關鍵詞。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構築廣東產業體系新支柱。

得益於省委、省政府的謀篇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挑起了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梁」:廣東數字經濟指數排名連續幾年位居全國第一;2017年廣東人工智能企業數超300家;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3年居全國首位;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領跑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20萬輛,推廣應用規模居全國前列;海上風電未來五年計劃開發3000萬千瓦,將帶動形成過萬億元的高端裝備產業集群……

廣東瞄準高端高新,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廣東將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領域,形成支撐廣東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的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

日前,廣東省政府發佈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創建珠三角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加強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合作及成果轉移轉化。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蓄勢待發,廣東創新發展迎來新機遇。今年8月15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全體會議提出,要建設「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的科研成果,將越來越多在廣東實現產業轉化,廣東是嫁接內地市場的最佳選擇。」廣東省社科院企業研究所副所長李源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將為廣東帶來更多機遇。

只爭朝夕創新局,改革開放再出發。

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廣東創新驅動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在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浪潮下,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機遇下,廣東正加快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成為新支柱,加速從創新大省向創新強省邁進。

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星空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