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風味人間》總播放量突破1.6億

2018-11-02

【文匯網訊】繼《舌尖上的中國》後,總導演陳曉卿再度出手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上線首播一集,即收穫廣大好評,網友們在社交評分網站上給出9.4的高分,總播放量突破1.6億。若說唯一的缺點,觀眾反饋大多是關於食物製作的鏡頭還是太少,「想吃」、「沒看夠」。

《風味人間》開篇就讓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彷彿《舌尖上的中國》再度歸來。與《舌尖》的區別在於,《風味人間》增加了中國美食與世界美食的呼應,通過探尋豐富的世界美食,引人思考文化差異下人們熱愛食物的異曲同工之處。片中有七成中華美食串聯三成西方美食,為此節目團隊遍走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尋找全球風味,立意要探索食物背後的歷史文化,用全球的角度去發現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和多樣性,也與西方美食的多姿多彩,兩者互相結合,用更開闊的視野闡述食物與人之間的關係。

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引入西方美食增加看點,而是以通俗的方式梳理了中國食材流變進程的基礎上,從更宏觀的角度觀察國外舶來食品對中國食物的影響,還有兩者間是如何相互融合。

《風味人間》中,同一食材的中西對比頗為有趣,從徽州火腿到西班牙火腿的不同製法,中國和荷蘭人對大閘蟹的態度,以及法國用奶酪處理的土豆泥和河南人的洋芋攪團,讓觀眾看到了不同文化造就的人與食物的關係。比如,西方人注重儀式感,所以火腿切片、享用都是互動表演。西班牙當地著名的火腿切片大師從火腿上切上薄薄的一片肉,卷在刀片上送到客人嘴邊,配上紅酒就是一頓宴席。而在中國人看來,上一年醃製的火腿,完整經歷四季,隆重地進入年夜飯的餐桌,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飯桌前,火腿代表的是團聚。

在荷蘭,大閘蟹屬於入侵物種,如今,大閘蟹的身價暴漲了20倍,雖然捕蟹成為荷蘭人西蒙一家的主業,但一家人從來不吃,因為他們覺得蟹肉處理起來太難了。而大閘蟹能成為中國人最愛的美食之一,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在中國廚師這裡,他們對蟹的構造瞭然於胸,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部位。用不同部位製作出的豐盛菜餚充分發揮了大閘蟹馥郁鮮香的滋味。另一個原因是中國人高超的養蟹功夫。在關鍵的後期育肥階段,為了讓大閘蟹膏肥黃滿,將鮮活螺螄、蚌肉作為餵養螃蟹的主要食物。

說到土豆泥,如今普遍認為是西餐中的食品,片中展示了法國人用牛奶融化土豆泥,再加入當地的特產奶酪,加熱後,奶酪的韌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做成像瀑布一樣流淌入盤的土豆泥。但其實,在中國的河南,人們將土豆泥稱為洋芋攪團,蒸熟的土豆搗爛成泥,配上蔥蒜,再來一勺辣椒汁水,酸辣辛香,是當地老少皆宜的招牌美食。

《風味人間》第一集的主題是山海之間。菜單大致包括庫爾特羔羊,呼倫貝爾羯羊肉,哈薩克牧民馬肉闊爾扎克熏馬肉馬腸,安徽南屏村汪兆惠火腿,大煮乾絲,西班牙伊比利亞火腿,河南孟津碾轉,甘肅漫山洋芋攪團,法國阿力高土豆泥,四川瓦屋冷筍,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巴楚蘑菇,江蘇大閘蟹,荷蘭艾瑟爾湖移民蟹,台灣立翅旗魚等等。觀眾可謂「愛恨交織」。許多人表示「吃過飯了,但還是看餓了」、「看到一半,去煮個夜宵」,才華橫溢的網友甚至寫下「少不入川,老不出關,晚上別看風味人間」的評價,還有人調侃「應該把豆瓣電影的『看過』改成『餓過』」。

觀眾對《風味人間》所表現的中外特色美味和別於常態的生活卻印象深刻。許多人對「捕魚小哥」盧旻易的事跡深有感觸,他逆浪站在船頭,在一次次失敗後終於成功鏢到旗魚,有的網友表示「鏢旗魚那段,讓我想到了老人與海」。

「那少年站在船頭的身影,孤獨又偉大,浪漫又殘酷。」讓觀眾感覺到汲取風味的不易。有位網友在評價中寫道:「著眼於『我』以外的生活,萬物與人都如此蓬勃,山海之間有人就是簡單地考慮一日三餐四季衣裳,太美好了。」

還有觀眾做出了超越美食的深刻評價:「人類對週遭萬物的觀察和解構組成了每個人獨一無二的世界,食物的滋味背後是人情的牽掛、四季的流轉、生命的孕育……口舌之歡只是開始,綿密悠長的動人體驗藏在日常生活的細節裡。」

(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張岩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