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日媒: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景超越東京灣

2019-02-02

【文匯網訊】日本《中文導報》近日刊發社論稱,2019年新年伊始,中共廣東省委在1月3日召開了十二屆六次全會,提出了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為代表的世界級灣區相比較,粵港澳在區域優勢、經濟體量、人口規模、土地面積等方面或已望其項背,但在人均發展水平、城市化精細管理、高質量人文生活品質、開放式創新所需要的自由環境等方面尚有差距。目前,粵港澳大灣區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未來有更大的發展縱深,可以搭建更大的舞台、書寫更宏偉的篇章,對中國經濟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巨大。

文章摘編如下: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2017年7月1日,在習近平見證下,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粵港澳三地政府簽署了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2018年10月23日,習近平主席宣布,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正式成立,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在即,作為千年大計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萬事俱備,蓄勢待發。

日本首都圈東京灣,憑藉先進製造和科技實力成為第三個世界級灣區。由於粵港澳與東京灣在人口、地理、產業布局、製造業崛起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可以互相學習借鑒,促進共同發展。從東京灣的發展經驗來看,以下幾點值得堅持和借鑒。

其一、堅定不移地以製造業為中心,合理布局,協同發展。

同為東亞國家,製造業是日本的立國之本,也是中國經濟的重中之重。東京灣是著名的「產業灣區」,在產業空間布局上實行專業分工、錯位發展。60年代,東京就實施了「工業分散」戰略,機械電器等產業遷移至橫濱、川崎,鋼鐵能源等遷往千葉,形成並發展為京濱、京葉兩大產業聚集帶和工業區。東京中心城區強化了高端服務功能,重點布局了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金融等服務行業,吸引總部經濟,打造奢侈品生產業和文化娛樂產業。目前東京大灣區內擁有38家世界500強企業,是粵港澳大灣區擁有17家的2倍以上,突顯製造業強勢。

其二、加快產業集群,追求經濟規模,堅持發展之路,堅持做大做強。

以東京為中心的首都圈,包括東京都、神奈川縣、琦玉縣、千葉縣等「一都三縣」,人口3800萬。在經濟體量上,僅東京都的GDP將近一萬億美元,首都圈的GDP規模超過了韓國的經濟總量。東京「一強集中」的趨勢明顯,「虹吸效應」超強。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模宏偉,願景遠大, 2030年整體經濟規模將為現在1.38萬億美元的3倍以上,達到4.62萬億美元,幾可匹敵目前日本全國的GDP,除了超強製造業,還會成為世界性技術創新、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必須堅持做大做強,發展才是硬道理。

其三、建設互通互聯的交通網,不遺餘力地打造大進大出的便捷通道。

環繞着巨大的東京灣,這裏有東京、橫濱、千葉、川崎、橫須賀和木更津等六大港口以及數個專業碼頭,與羽田、成田兩大國際機場,還有多條新幹線和放射狀高速公路一起,構成了東京灣區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為人流、物流的大進大出提供了有力支撐。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交通最發達地區之一,香港、廣州、深圳等超級都市擁有巨型機場和世界級港口碼頭,港珠澳大橋開通和香港進入高鐵時代,使粵港澳交通網如虎添翼。中國的大交通建設,全國一盤棋,區域統籌,速度快,效率高,有利於更快更善更合理打造便捷通道。

其四、建設城市群,疏解城市病,全面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

東京大都市圈依託東京灣發展起來,形成了東京、橫濱、川崎、千葉、船橋、埼玉等大城市和市原、木更津、君津等工業重鎮,以及鎌倉、川越、佐原等歷史文化名城和眾多中小城市組成的大城市群。東京灣區,對大規模人口聚居的城市管理卓有成效,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精細化管理;從保持國際化和開放性到無限縮小城鎮差距,都位居世界前列,在不斷提升城市管理和運營能力,持續改善公共環境,提高生活品質各方面,積累了超高水平和能力。

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上已經融為一體,11個城市(9+2)如何統一規劃布局,形成城市梯隊,貫通公共出行,有效分散人口,各自做出特色,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東京灣都市群的發展模式和經驗值得借鑒。兩地可圍繞環境治理、交通規劃、行政服務、生活便利、垃圾分類、服務業經濟等課題互相取經,獲得啟迪。

其五、有效利用在日華人的人才和力量,搭建兩大灣區的交流和溝通橋樑。

新華僑華人旅日超過30年,他們擁有的學養、經驗、人脈和資源,是兩大灣區之間最直接的交流和溝通橋樑。比如,東京經濟大學周牧之教授長期研究日本大城市群和世界大灣區發展,是這方面的知名專家。在日中國科學技術者聯盟、日本華人教授會議、全日本中國人博士協會、日本中華總商會、日本廣東同鄉會等社團組織,彙集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經營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如能合理有效地利用在日華人的人才和力量,既能在規劃和建設過程中獲得事倍功半的成效,也能為在日華人參與大灣區建設、奉獻心力提供機會和渠道,值得提倡。

(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喬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