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美日貿易談判分歧有多大? 協定名稱都定不下來!

2019-04-18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外景。新華社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外景。新華社

當地時間4月15至16日,美日兩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就新貿易談判舉行了首輪磋商。按照美國此前的「計劃」,美日一旦達成協定,不僅關係到美日貿易制度的再設計和經濟利益的再分配,更會深刻影響日本的國內政治,引發其政治版圖的重新佈局和政治制度的深度改革。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兩天的談判並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成果,更多地表現為相互詢價的過程,而且雙方在此輪磋商中表現不一,基本形成了「美攻日守」的格局。

第一,此輪磋商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一貫風格,凸顯美國經濟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風向。顯然,美國在此輪談判還未開始的時候,就已牢牢掌握了主導權。換言之,此次美日間的貿易談判就是在特朗普政府的強壓政策下產生的政治反應,也是日本對美貿易政策妥協的最終結果。實際上,自2017年特朗普上台以來,經濟和貿易議題就成為其對日政策的主要抓手。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希望加強與日本在經濟、能源、安全等相關領域的戰略性合作,進一步穩固並提升美國在東亞及亞太地區的經濟利益與戰略利益;另一方面,特朗普政府又意圖借助修正美日貿易長期失衡的「非公平」狀態,為美國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創造有利條件。由此可見,美國在此輪對日貿易談判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均是擴大自身的經濟利益,而日本則相對處於一個被動防守的位置。

第二,美國在積極擴大貿易談判戰線,試圖用一個「新貿易合作協定」來重新安排美日雙邊貿易結構及未來經濟利益分成。應該說,此輪貿易磋商的肇始意味著美日兩國間正式啟動了雙邊性質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這也是2018年美日首腦之間達成的重要政治約定之一。然而,美日兩國的訴求迥然不同:美國希望借新貿易協定,「一氣呵成」地解決美日間的「貿易不公平」問題,進而實現其所定義的「對日公平貿易」;而對於日本而言,這一新貿易協定如果能夠達成,也主要是為了貫徹安倍政府的對美政策方針,同時穩固或提升日美間的政治夥伴關係,簡言之,新貿易協定就是日本對美經濟外交的典型工具,或許也可以視為「經濟換政治」的犧牲品。

第三,美日雙方分歧巨大,達成妥協或許需要較長時間。就此輪談判透露出的信息來看,兩國對未來雙邊性質的FTA(自由貿易協定)的戰略設想是完全不同的,且個別領域存在明顯分歧,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達成妥協。從日本來看,本來就希望將此次貿易談判的對象壓縮在貨物貿易領域,即使犧牲部分農產品貿易的利益,也不願將貿易磋商的範圍擴大至服務貿易領域。鑒於此,安倍政府在對國內談及日美貿易談判時,始終迴避使用FTA這個詞,而是選用了TAG這個新標籤,即貨物貿易協定,來表述日美間的新貿易協定。安倍政府此舉意在掩人耳目,以降低國內的牴觸感和反對聲。

反觀華盛頓方面,特朗普政府似乎沒有任何顧忌,自始至終在使用FTA來表述美日間的新貿易協定。更為重要的是,特朗普政府在啟動此輪談判之後,就擺出了全面進攻的架勢,意圖主導實施一場「沒有禁域」的貿易談判。除了貨物貿易涉及的關稅問題之外,美國還將電子商務、數字貿易等涉及服務領域的議題引入了此輪談判之中。應該說,對於日本而言,特朗普政府可謂是來勢洶洶,一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戰略架勢。

綜合來看,美日在經濟領域的合作與協商凸顯「危」、「機」並存的複雜性,利益博弈仍是主導雙方未來經濟合作進程的主要因素。在特朗普政府的高壓政策下,日本原定採取的「以拖待變」戰略原則似乎並不可行,並且,美國明顯富有針對性地採取了「以變避拖」的戰略原則,將許多原定計劃外的議題全部塞入了當前的談判議程,就是希望「快刀斬亂麻」,一攬子解決兩國間的貿易問題。此外,美國的高壓態度加劇了貿易談判的複雜性,也致使談判前景撲朔迷離。

(來源:海外網)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