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魂似古槐虯勁雋永 心似清泉明凈清澈

2019-05-24

魂似古槐虯勁雋永 心似清泉明凈清澈 一部具有普遍警示教育意義的精品力作

——評廣播劇《村頭一棵老槐樹》

文|渭南師範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孫萍萍

融媒體時代,隨着喜馬拉雅 FM、懶人聽書 FM、荔枝FM、蜻蜓FM等音頻平台紛紛推出廣播劇專欄,移動終端音頻軟件的流行,廣播劇再度受到關注,正迎來發展的又一個春天。5月25日首播的反腐題材廣播劇《村頭一棵老槐樹》,也因此受到人們的關注。

由知名劇作家殷滿倉、蘆興躍創作的廣播連續劇《村頭一棵老槐樹》,講述了農家出身的縣委書記張克儉違規審批沿河防汛工程項目,陷入違規違紀的泥淖中。在省委巡視組和三十年不遇洪水到來前夕,在情與法、權欲與黨性的矛盾糾葛中,在親情與鄉情的感召下,終於幡然醒悟、懸崖勒馬,找回初心。該劇是一部全新視角與敘事方式、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表現反腐題材的廣播劇,具有積極的典型的警示教育意義,充分體現了中共反腐高壓常規巡視的震懾力與威懾力,讓廣大黨員幹部感同身受,在思想上築牢防線,不忘初心,立黨為公。

富有張力的敘事技巧。故事是廣播劇藝術的母體,是承載思想的容器。編劇採用現實與歷史兩條線索架構故事,運用掩蓋違紀和親情牽絆兩個敘事焦點的策略,營造充沛的敘事張力,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故事起於省委巡視組及三十年不遇的汛期到來前夕,縣委書記張克儉聽到由他違規審批的防汛工程有偷工減料的傳言,情急之中攜劉科長以檢查防汛為名勘驗,發現工程確實不達標;他要求劉科長抓緊聯繫他表弟的公司返工加固,一是為堤壩安全,更主要是掩蓋其違規招投標的事實。然而施工單位又以各種借口拒絕加固堤壩。當發現劉科長偷藏在書里送給他的30萬元的銀行卡後他大吃一驚,即刻要退還,卻碰了軟釘子。何去何從,張克儉陷入了深深的焦慮惶恐與迷茫中……同時,老槐村的部分村民私下謠傳張克儉收受賄賂、防汛工程偷工減料,遭到好友的反駁;在妻子好友的追問下,張克儉承認糊塗犯錯;最後,母親、妻子、鄉親們在失望之餘,鼓勵他勇敢面對。另一條線索通過主人公回憶交代了成長道路上母親的教導、鄉親們的厚愛等等。自己的「違紀違規」與自己所受的教育以及鄉親們「囑託和厚望」形成矛盾的兩極,為後續的情節的衝突奠定了基礎。兩條線索都是懷疑——證實——失望,一是自己對自己的失望,另一是家人鄉親們對自己的失望,兩條線索疊加,兩個敘事焦點轉換,又隨着汛情的緊急、洪峰的逼近,一步步將故事發展推向高潮。面對老槐村一帶幾十萬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權力官位還是人民利益、繼續隱瞞還是勇敢面對,主人公進行着艱難痛苦的抉擇。敘事焦點的轉變,並未消解「隱瞞違紀」的敘事張力,親情的加入使這份張力得以維繫並進一步延伸,收穫了較為深刻的藝術價值,也使得反腐題材暈染上溫暖的色調,實現了廣播劇創作上一定的美學突破。

典型深刻的人物形象。作為以聲音為獨特藝術表現方式的廣播劇藝術,人物是故事敘述的核心推動力,通過對白、獨白、旁白等語言藝術塑造人物、推動劇情發展。《村頭一棵老槐樹》通過對白、閃回及人物的內心獨白等廣播劇手段,塑造了一個徘徊在黨紀國法邊緣、敢於擔當、勇於改錯的共產黨員幹部的形象。我們知道,張克儉是農家出身,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及家風傳承,父親是犧牲在抗洪河堤上的英雄;母親是當年農業合作社時期的婦女主任;姥爺是抗戰時期支前的模範英雄;從小母親就教導他做人要誠實、要擔當。他所成長的老槐村傳統優良、民風淳樸。抗戰期間,村裡的林爺爺為掩護抗日地下黨員被日本人在老槐樹下點了天燈;後來被林爺爺掩護的同志擔任沿河縣委書記,用自己的工資修繕清泉井,並說:「老槐樹永遠是咱做人的魂,清泉水是咱做人的心」;得知張克儉擔任縣委書記,全村人在老林叔的號召下摁手印約定:不走後門找他辦事。張克儉本人學習用功勤奮,大學期間自己打工掙學費;思想上要求進步,在老林叔的介紹下加入共產黨;能幹好學,擔任過老槐村的抗洪搶險隊隊長;通過公務員考試,從基層一步步成長為領導幹部;擔任沿河縣縣委書記,建學校、辦醫院、建敬老院、發展電子商務等也做出了實績。正是因為張克儉這樣的成長教育經歷,他不會主觀故意違規違紀,因此,劇情的設定是無意中受身邊人蠱惑沒有按要求招標就違紀違規審批了沿河防汛工程項目;也正是這樣的成長經歷,主人公在得知工程不達標,自己又被行賄的情況下,回想鄉親們的厚望,陷入極度的自責、懊悔及激烈的思想鬥爭中。編劇的看似與主題無關的層層鋪墊恰恰是人物的靈魂所在,也賦予了這一人物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審美價值。

本劇的精彩之處是設定了主人公雨夜和自己影子的對話。依據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這場對話恰是主人公本我和超我的對話,是主人公靈魂中惡魔和天使的爭奪,編劇把人物複雜的內心活動、痛苦的掙扎過程通過心靈對話的形式形象的展現出來,實在是妙筆生花,這樣的設計也發揮了廣播劇藝術以聲音見長的優勢。同時,夢境的設置也是將主人公內心的矛盾掙扎以形象可感的方式表現出來,使得人物形象更為立體和豐滿。

質樸淳厚的鄉俗民情。劇中多次出現古槐、清泉等富有象徵意義的物象,這象徵了老槐村古樸自然、澄凈淳厚的民風及以德為重、和諧友愛的優秀傳統。古槐被稱為「瑞槐」,古人受「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槐樹的榮枯被視為興衰災祥的徵兆。同時,作為古老的樹種,在我國分佈廣泛。因此,在民間形成槐樹崇拜的文化現象。劇中多次出現老槐樹為題的童謠、詩歌和主題歌,都在反覆強化它的頑強不屈、蒼勁雋永、樂於奉獻的精神。例如於枝在課堂上帶學生朗誦《村頭一棵老槐樹》:「槐花香,槐花素,村頭一棵老槐樹。不論榮與枯,從來不媚俗。東西路,南北路。來去不轉向,進退不糊塗……」主題歌中唱到:「你說走大路,可別犯糊塗,帶上一壺清泉水,心中裝上老槐樹……」

同樣,村口的清泉井也有着也悠久的歷史,被視為「神泉」,百姓相信清泉水可賜福消災。老歪叔是管理員,不準浪費糟蹋泉水來洗衣服、喂牲口,禁止不孝敬老人的、偷雞摸狗的等道德敗壞、品行不端的人飲用。這樣的村規民約恰恰體現了民風的質樸自然及村民們本真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為劇情的發展預設了風清氣正的人文環境,表達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人心向善的傳統美德。老槐樹、清泉井二者與勤勞樸實的村民群像有機地融為一體,傳遞出古老鄉村的自然和諧,濃濃的鄉情親情,以及鄉親們善惡分明的樸素情感,幻化成一股凈化人物心靈的強大力量。

平實生動的語言。作者運用生動的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通過演員精彩本真的聲音詮釋表演,聽眾在分享藝術魅力的過程中,通過想像、聯想,浮現在腦海中是一幅生動可感的活靈活現的生活場景,「聽聲賦形、凝想形物」。大量俗語的運用使得意思的表達更含蓄更形象傳神,達到「言簡而意豐」的效果,給聽眾營造了豐富的審美想像空間。例如:「傳言有鼻子有眼」「瞌睡遇到了枕頭」「背着牛頭不認臟」「狗皮襪子沒反正」「老百姓最恨吃草料不耕地的牲口」等等,這樣的語言也更通俗易懂。劇中,編劇還大量使用當地的方言土語,例如:「把屁股擦乾淨」「每次回家都走馬燈一樣」「可千萬別攪進防汛工程的渾水裡」「你要設法說服你表弟,趕緊給我擦屁股」「嚼舌頭跟」「火燒屁股」「給領導挖的坑」「辣子一行,茄子一行」「都說外甥像舅,三輩子不離姥娘家根」「孤兒寡母的,不想讓人撮脊背說閑話」「嘴裏胡咧咧」「貪官是酒壺捏扁了,筷子磨短了,黑食塞滿了,招禍不遠了……」 「祖墳冒青煙」等等。這些俗語、方言土語是人類文化發展在語言領域的積澱,它樸實而古老,生動而傳神。它比普通語言更生動活潑,比生活語言更精鍊深刻,而且帶着豐富的情感色彩,表達着人物內心隱秘的情感,更容易引起聽眾強烈的共鳴和反響。

真摯深沉的情感。以情動人是以聲音元素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廣播劇的藝術特徵。《村頭一棵老槐樹》表現了真摯而深沉的情感,有村民們愛憎善惡分明的樸素情感,有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夫妻情,有隱忍奉獻的母子情,還有相互鼓勵、肝膽相照的兄弟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年輕時的張克儉受傳統貞潔觀的影響,以公務員考試相威脅,阻撓母親與老林叔的交往。母親為了兒子的前程,拒絕與老林叔繼續交往。30年後,張克儉鼓勵母親與老林叔結合,安享晚年幸福生活。母親的隱忍善良、對兒子的教誨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老槐村鄉親是一群善良、淳樸、熱情的親人們。在得知克儉當上縣委書記,願意響應號召不走後門、不辦私事,這是怎樣的一種胸懷和意識;而在傳言克儉審批的防汛工程偷工減料,可能危及沿河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時,又是那樣的嫉惡如仇,即使這樣,還依然扛起沙袋,衝上堤壩最前沿;在確證克儉違規審批項目並主動向組織自首及檢舉揭發後,鄉親們鼓勵他好好給組織說清楚自己的違規違紀問題,並願意奉上一碗清泉水為他送行。鄉親們似高山一樣寬廣的胸懷、似大海一樣深沉的厚愛,讓聽眾回味無窮。

情真則意動,每每情深意切之處,聽眾就被作品中真情所打動,所謂藝術感染力及審美教育功能,也便由此而來。

責任編輯:喬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