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評論 | 沉着冷靜堅定前行 團結一致開創新局

2019-06-21

【文匯網訊】特區政府日前審時度勢,宣布暫緩《逃犯條例》修訂工作,對此,大公報發表署名為龔之平的評論文章《沉着冷靜堅定前行 團結一致開創新局──推動香港發展的三個迫切任務》,指出,只要認清目標,堅定信念,團結一致,冷靜應對,香港一定可以繼續在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作用。以下是全文:

特區政府日前審時度勢,宣布暫緩《逃犯條例》修訂工作,這是應對政治形勢新變化及社會現實的無奈之舉,但同時也是息紛止爭紓緩矛盾、讓社會從政治亢奮中冷靜下來的艱難決定。充分理解這一決定,對展開下一階段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當前許多市民都會有相同的疑問:未來的香港將向何處去?特區政府還能有效管治嗎?「一國兩制」還能在香港成功推進下去嗎?答案顯然是肯定的。香港形勢固然複雜,但大局仍然未改,只要我們認清目標,堅定信念,團結一致,冷靜應對,香港一定可以繼續在國家發展與民族復興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不可替代作用。

同心同德 支持特首

「沒有傷痕纍纍,哪來的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難!」這是華為遭遇美國打壓後推出的廣告詞,鼓舞人心。香港眼下的處境同華為何其相似,如果說華為是一架被炮火打成「篩子」、邊修理邊頑強飛行的戰機,香港就是一艘在驚濤駭浪中顛簸航行的船,回歸二十二年來,反對派逢中必反沒有一刻消停,外部勢力也從未停止過對香港的攻擊,特區政府施政備受阻撓,「一國兩制」挑戰重重,但這阻止不了香港向前邁進的步伐,而旨在彰顯公義、堵塞法律漏洞的修例工作最終不得不暫停,固然令人惋惜,但這也不過一個暫時的挫折而已。

香港這艘船要在波浪中前行,船長的堅強領導至為關鍵,全體船員及乘客對船長的支持更加重要。反對派出於破壞特區施政,搞亂、搞死香港的險惡用心,近距離瞄準特首及兩制,遠程打擊中央及一國,歷任特首沒有一個不成為箭靶的。如今反對派如法炮製,提出五大無理「訴求」,而要求林鄭下台放在第一位,這就是他們最擅長的「斬首」戰術,擾亂戰術。

香港面對生死存亡的關口,只有穩定才能發展,而混亂必然死路一條,香港要求穩,首先就是管治班子安如磐石。有人形容特首是個「三煞位」,既是反對派的標靶,亦是民怨的出氣口,沒有戰略定力、氣魄胸襟和自我犧牲精神,是難以勝任的。好在林鄭久經戰陣,修例暫緩後,面對反對派要求她下台的壓力,她表明會繼續工作,服務香港市民與國家,大有「天降大任於斯人」的氣魄。

毋庸諱言,修例一役在香港引起頗大爭議,建制派內部也鬧出不同意見,有人對特首道歉大不以為然,更憂心今年及明年兩次選舉的選情,有人不滿特區政府作出重大決定前溝通不足,這些批評不無道理,特區政府施政確有不少值得檢討、改善之處。然而,這些都是「人民內部矛盾」,並非不可解決。須知特區政府與建制派都在同一條船上,一榮共榮,在此重大關頭,大家宜放下歧見,支持特首施政,因為我們沒有不支持特首的理由。只有堅定地支持行政長官依法施政,才能鞏固力量,推動各項政策的前進。

齊心協力 迎難而上

香港本來是經濟城市,市民安居樂業,可惜的是,回歸後在國際大氣候及香港小氣候共同作用下,香港由過去的「反共橋頭堡」變為如今的「顏色革命」基地,反對派小事鬧,大事吵,致使施政受阻,社會空轉,競爭力今不如昔,也累積不少問題。因此,在支持特首依法施政的大前提之下,應當齊心聚力,就當前一些困擾香港多時的「老大難」問題,進行有力的化解。只要解決了與市民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民意支持就必定回升,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也必能得到鞏固和加強。

事實上,眼下的香港,施政千頭萬緒,民生問題多如麻,急待政府全力去推動解決。香港是富裕城市,但一方面庫房年年水浸,另一方面社會貧富懸殊不斷惡化,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較低,長者貧窮問題相當突出,公公婆婆在街頭巷尾執紙皮幫補生計,白髮蒼蒼仍然駕駛的士、小巴,是香港常見的風景線,這固然反映香港人活到老、工作到老、永不言倦的鬥志,何嘗不是打工仔老來無依的表現呢?房屋問題也是老生常談,香港房價全球最高,租金全球最貴,房地產綁架了香港經濟,也綁架了特區政府的財政,成為民生困難的一個核心問題。至於劏房四面開花,天台屋、籠屋、「棺材屋」無奇不有。年輕人買不起房,成不了家,更不敢生育,既造成人口老化問題,更令年輕人憤世嫉俗,容易受到別有用心者的洗腦鼓動,年輕人出路成為特區政府施政最棘手難題。房屋問題是民生問題,但搞得不好就變成政治問題,已是活生生的現實。

這些問題需要逐步解決,而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絕非靠「打嘴仗」,而是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求同化異,努力推動才可。而反對派逢中必反,全力拖後腿,「阻住地球轉」,則是客觀存在的現實阻力。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港珠澳大橋橫遭司法覆核,發展新界東北計劃受暴力阻撓,「明日大嶼」計劃被污名化為「明日大愚」,更不說反對派在立法會瘋狂拉布,本立法年度行將結束,但基建撥款被嚴重拖延,僅通過百分之五,造成社會資源巨大浪費之餘,亦導致大批建造業工人打爛飯碗。但這些問題,不應成為限制香港積極向上、全力發展的阻力。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歷來的民意調查都顯示,市民對經濟民生問題最關注,經濟與民生搞好了,社會才能穩定,而反對派全力搞破壞,則是製造民怨,達到渾水摸魚的目的。這是一場民心爭奪戰,齊心協力,迎難而上,既是特區政府今後一段時間的工作重心,也是民心所向及中央的殷切期望。

把握機遇 融入灣區

香港能夠發展為國際大都會,秘訣在於香港人靈活應變,擅長把握機遇。上世紀六十年代,全球加工業由發達國家轉移,不少香港人通過「穿膠花」、「釘衣扣」變身大老闆,香港經濟隨之起飛;八十年代,香港又乘着內地改革開放的東風,發展起金融、貿易、航運等服務業,晉身亞洲四小龍,成就「東方之珠」的傳奇。回過頭來看,內地四十年改革開放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更改變了香港,香港是內地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及參與者,是貢獻者也是得益者,香港回歸本身也是這偉大進程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使命。當今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主要有兩大特徵,一是中國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向全球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正由理念一步步變成現實;二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蓬勃興起,以5G通訊、人工智能、新能源、太空科技等為標誌的新技術,將人類引向更廣闊的未來,中美貿易戰就是這個大背景的產物,是美國擔憂霸主地位不保,由自信走向自卑、開放走向封閉的表現。

面對新的國際形勢、科技革命,香港怎麼辦?毫無疑問,香港人必須再次抓住機遇,義無反顧地融入時代洪流。當然,香港地少人多,發展經濟有不少掣肘,包括產業結構單調,對科技重視不夠,土地供應不足等,在這種情況下,粵港澳大灣區計劃適時推出,為香港再發展提供了光明的前景。

大灣區正在由藍圖逐漸變成現實,這裏囊括珠三角十一座城市,人口七千萬,經濟產值十萬億元,以規模計不亞於英、法等國家,而大灣區同屬一國,卻有兩種制度、三種貨幣,這非但不會是經濟融合的障礙,多樣化反而可以成為其優勢。事實上,儘管內地城市發展迅猛,深圳及廣州的經濟產值已超過香港,但「一國兩制」下的香港仍然是最國際化的城市,具有內地城市並不具備的優勢,如全球最自由經濟、低稅制、國際金融中心等,就教育而言,香港有五所位列全球百大的高等院校,人才濟濟,而享有中國院士、外國院士榮譽的頂級科學家也是星光閃耀。香港有人才,有資金,科研能力不弱,缺少的是學以致用的產業平台,而全球製造業第一的內地正好提供用武之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灣區為香港年輕人就業、創業、居住提供另一個選擇。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香港年輕人最關心的問題,香港本地無法滿足的訴求,大灣區提供無限可能性,廣闊天地,大有可為。事實上,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科技戰,意外地令深圳的華為、中興、大疆等高科技企業一舉成名天下聞,由於這些企業都位於深圳南山區,以至被網友視為「美國白宮VS深圳南山區之戰」。深圳創造了科技奇蹟,成為中國的硅谷,其意義並不亞於當年香港的經濟起飛,而大灣區比南山區不知大了多少倍,江山代有人才出,假以時日,大灣區勢必湧現更多華為這類高科技企業,誰敢說香港年輕人中不會出現另一個任正飛、馬化騰?

世界的未來在東方,香港的未來在大灣區,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香港面對的又一重大機遇。這一機遇是香港突破自身發展局限、全面提升整體競爭力的機會。從國家領導人到行政長官都在不斷強調大灣區對香港的重要性,意義亦在於此。只要把握住這一把「鑰匙」,未來的主動權就掌握在港人手中。

一場修例風波,固然對特區的發展造成了阻礙。但只要我們人心不散,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只要我們堅定信念,在全力支持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帶領管治團隊有效施政之下,在香港沒有爭不回來的主動權,也沒有變不了的新形勢,更沒有移不了的阻路之石。「人心齊、泰山移」,香港各界市民要有這個自信,我們一定能夠將未來「贏」回來,也一定能夠開創香港發展的新局面!

責任編輯:劉雲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