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筆會啟動儀式暨《花城》創刊四十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2019-10-25

【文匯網訊】2019年10月15日上午,「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筆會啟動儀式暨《花城》創刊四十周年座談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該活動由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省作協、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主辦,花城出版社、《花城》雜誌承辦。活動邀請國內知名作家評論家20多人參加座談,隨後部分作家評論家將赴深圳、珠海等地進行採風、交流、創作等活動,走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線,感受領略嶺南民俗風情和千年文化,尋找文學創作的素材和靈感。

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王蒙,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傅華,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董事長譚君鐵,廣東省出版集團總經理杜傳貴、副總經理何祖敏,南方出版傳媒總編輯肖延兵、副總經理應中偉,當代著名作家、評論家張抗抗、孟繁華、賀紹俊、葉兆言、格非、畢飛宇、李洱、潘軍、蔣韻、林白、北村、西川、張清華、何平、梁鴻、徐劍、阿乙、笛安等參加了活動。

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傅華在活動上指出,經過四十年的積累、沉澱,如今的《花城》已經成為廣東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標誌性文化符號。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花城》要虛懷若谷,志存高遠,努力打造「嶺南文學高地」,更好地書寫、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和時代的前進步伐。要不斷追求高品質,推出更多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要不斷拓寬新視野,推動更多有潛力的文學新人從「花城出發」成長為中國文壇的中流砥柱;要不斷探索發展新路徑,開創全媒體時代文學事業的新局面。

活動上,傅華為著名作家王蒙頒發了「《花城》巨擘」獎,向這位「人民藝術家」致敬。王蒙在《花城》首發、花城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這邊風景》,曾獲得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九屆茅盾文學獎、2013央視「中國好書」獎等眾多榮譽。

共建「人文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筆會啟動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粵港澳地相近、人相親,語言同源、文化同宗,文化共融前景廣闊,文化合作得天獨厚。大灣區建設的生動實踐,為文學創作提供了鮮活素材。在《花城》創刊四十周年之際,舉辦大灣區文學筆會,是希望通過參觀訪問、採風交流,讓現實生活與文學創作協奏交響,以催生偉大的文學作品。

活動現場,王蒙、李敬澤、傅華、譚君鐵、張培忠等共同啟動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筆會。10月15日至10月19日,十多位知名作家、評論家將參加在廣州、珠海、深圳三地聯動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筆會,攜手《花城》雜誌、花城出版社,推出反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生動實踐的作品,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圈建設。

「開放與堅守」,名家齊賀《花城》創刊四十周年

創刊於1979年,《花城》紮根改革開放前沿的嶺南文化土壤,汲取廣東「開風氣之先」的改革精神,藉助廣州沿海地區,地理上毗鄰港澳的優勢,率先為中國文學界打開了南風窗,迅速成長為中國文學期刊的「四大名旦」。《花城》雜誌40年,是率先開啟南風之窗、不斷走向開放的40年;是始終吸引文學名家、不斷發現潛力新人的40年;是堅持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求變的40年。

《花城》創刊四十周年座談會主題是「開放與堅守」,與會作家、評論家深情回憶了與《花城》之間的淵源,稱讚《花城》以勇於探索創新的辦刊風格,成為文學思潮的一個重要風向標,並祝願《花城》未來更好。

李敬澤評價《花城》說:「今天眾多名家出席《花城》四十周年座談會,充分體現了《花城》的號召力。這憑藉的是《花城》四十年來,幾代編輯對文學標準、文學探索的一份堅持。中國文學需要這樣一份探索創新的精神。」

張抗抗說:「《花城》最寶貴的品格、高貴的精神,就是堅持探索性、開放性和文學性,從不隨波逐流。」

孟繁華說:「《花城》作為文學期刊『四大名旦』之一,主張創新和實驗,卻又注重可讀性。《花城》有獨立的辦刊理念,但是又有巨大的包容性,這樣的辦刊方針,以及《花城》對先鋒文學的堅持讓人覺得了不起。」

賀紹俊如是評價:「《花城》在中國文學期刊中最具有先鋒性,這是她最大的特點。《花城》的先鋒性,不僅是80年代對先鋒文學思潮的推動,還在於一直堅守和倡導現代主義傳統。」

葉兆言說:「《花城》不僅僅是一本廣東刊物,對全國寫小說的人來說,心裏都非常認同這一份刊物。」

格非說:「我8月份剛剛獲得第七屆花城文學獎的評論獎,這是對我的鞭策和鼓勵。與《花城》編輯打交道是親人般的感覺,我將繼續給《花城》寫作。」

畢飛宇回顧了自己與《花城》之間的故事,他說:「《花城》對我的好,超過了我的報答。我的處女作《孤島》首發於《花城》。向田瑛致敬,向文能致敬,向朱燕玲致敬,向以三位為代表的《花城》編輯致敬。」

李洱感慨地說:「我與《花城》的感情很深,而且作家對編輯的,感情要大於編輯對作家的感情。處女作《花腔》首發《花城》,那個時刻,我終於覺得自己是個作家,這給了我很大的自信。今天的《花城》對年輕作家的支持,讓我這樣的老作家也很感動。」

潘軍動情地說:「我現在與文學界的聯繫,只有同行與編輯。我對《花城》有深厚的感情,發表過的作品可編成三本書。《花城》一直立在文學的潮頭,有很高的文學品質。」

最近在《花城》發表長篇作品的作家蔣韻說:「我在《花城》僅發表了三部作品,但其中兩部都是長篇——《櫟樹的囚徒》《你好,安娜》。對於一個低產的作家而言,這是不輕的分量。《花城》幫我召開了人生中第一個長篇研討會,我至今非常感動。」

林白是當天到場作家中,在《花城》發表作品最多的作家,她說:「我與《花城》的交往自1988年起,三十年來,每次我有新的作品首先想到的就是《花城》。我在《花城》發表的作品共12篇,從長篇到中短篇小說,再到散文和詩歌,涵蓋了各種體裁。向《花城》編輯致敬。」

北村說:「我在《花城》發表了11篇作品,與《花城》的淵源非常深。作為一名隨性和低產的作家,《花城》編輯是我寫作的良師益友。《花城》的開放度很大,對作家的探索提供了寶貴的試驗場,《花城》無可替代。」

西川說:「國內的大型刊物中《花城》讓我覺得非常親切,這與《花城》寬容的理念密不可分。《花城》區別於別家期刊的特點,是即便在網絡時代,《花城》始終保留着與眾不同的趣味。」

在《花城》最新一期雜誌發表作品的梁鴻說:「《四象》的寫作中,我就想到了《花城》。《花城》有特別的包容度,與作家之間的良性互動,給了作家極大的生長空間。」

評論家張清華把《花城》四十年的目錄作了仔細梳理分析,他說:「《花城》創刊的起點很高,但最初的幾年,並沒有進入風雲際會的文學中心,《花城》如同空山流水,相對安靜,卻又有自己的聲音。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前期,逐步進入了中國文學的前沿地帶和核心地帶。進入新世紀,《花城》成熟穩定,依然大氣。《花城》可作為中國文學的樣本研究,與中國文學發展一直同步卻保留了自己的變化。」

評論家何平說:「我在《花城》主持『花城關注』的欄目至今4年了,但緣分應追溯到更早,在《花城》上讀到張潔的《祖母綠》,這是我閱讀的起步。『花城關注』旨在拓展文學邊界,這是我與《花城》一致的初衷。作為批評家,這也是我職業生涯中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一。」

報告文學作家徐劍說:「《花城》的門檻特別高,是非常好的平台,期待《花城》的未來。」

70後作家代表阿乙說:「《花城》是一本高貴的雜誌,路遙、海子、畢飛宇、林白、李洱老師都是從《花城》走出來的。我非常喜歡《花城》的表達欲,這體現在『花城關注』『藍色東歐』等欄目,是中國最牛的期刊之一。」

到場的唯一一位80後代表作家笛安 說:「嚴格來說,我要在2020年1月才能正式成為《花城》的作者。我與《花城》的交往,始於少年時代對《花城》的閱讀,更深入交流則是與何平老師在『花城關注』的交流以及花城筆會的採風。《花城》是我喜愛的雜誌,祝福《花城》。」

千萬投資 打造「花城文學高地」計劃

為鼓勵、支持、推動創作出版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花城出版社將投資千萬元打造「花城文學高地」計劃。

該計劃根據廣東省委宣傳部部署,由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花城出版社制定,涵蓋「年度文藝精品出版計劃」「優秀作家簽約計劃」「共建花城文學院計劃」「國內、國際文學交流計劃」等四個子計劃。具體措施包括:每年將投入不少於2000萬元,用於提高優秀作品稿酬標準,為優秀作家作品落戶花城提供有利條件;進一步辦好「花城文學獎」,充分發揮《花城》雜誌和《隨筆》雜誌兩大平台聚攏優秀作家資源的作用,每年出版十部以上一線作家的優秀文學作品等。繼續擦亮「花城」品牌,推動出版主業高質量發展,繁榮新時代的廣東文學創作,推動富於嶺南文化特色和反映粵港澳大灣區火熱建設實踐的優秀文學作品不斷湧現。

現場圖片

責任編輯:Caroline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