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90後碩士搭農業物聯網平台 智慧農業前景可期

2019-11-21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顧大鵬)2015年秋天,李得賓的80畝生態葡萄園獲得了大豐收,經過九九八十一劫而後生的曲周葡萄王子,覺得從此不會再有什麼過不去的火焰山。他躊躇滿志地又流轉了幾百畝地,要建曲周第一個葡萄生態園。老天似乎也有意附合他的心願,葡萄園裡生機勃勃,豐收在望。沒想到,一場冰雹砸爛了他500畝葡萄大棚,讓他顆粒無收。

2年後,幾近絕望的德眾葡萄生態科普園創始人李得賓,向中國農大李曉琳教授申請技術支持,李教授給他派出2位在校研究生,創辦了中國農大第85號科技小院。小院院長叫李增源,這位90後碩士生急於向李大哥請教農事經驗,初次見面聊至午夜。沒有想到,眼前這位頭戴無數光環的葡萄勇士,創業路上卻是纍纍傷痕。

德眾葡萄生態科普園創始人李得賓(中)與中國農大研究生李增源(左)、姬庭庭合影(記者顧大鵬攝)

德眾葡萄生態科普園創始人李得賓(中)與中國農大研究生李增源(左)、姬庭庭合影(記者顧大鵬攝)

酒場失意轉戰葡萄園

李得賓靠販運蔬菜賺到人生第一桶金,然而,這個畢業於邯鄲農業高等專科學校的農村孩子,卻嫌棄農業轉行做起了酒水生意,「酒不醉人人自醉,幾個合夥人尿不到一個壺裡,不幾年把老本賠了個精光。不僅欠下了經濟債,也欠下了親情債。妻子帶著女兒離家而去,母親在抑鬱中不久也離開了人世」。

埋葬了母親,他離開農村希望回到城裡東山再起,可是又茫然不知所往。這時,他發現有機葡萄在超市賣相不錯,便不加思索地回到農村租下80畝土地,想建曲周縣第一個有機葡萄生態園。

李得賓這個農專生對有機食品一知半解,他從書本上得知,生產有機食品不僅土壤要脫毒達標,而且生產過程中不能使用化肥和農藥。2012年,他給脫毒3年的80土地加倍施用了農家肥,葡萄樹如他希望的那樣發育成長。

第二春天,葡萄園裡開滿了黃色的小花,果穗又大又長,「這的確是個豐收的兆頭」,但李得賓漸漸發現,果粒只有他期望的一半大,該轉色的時候紅色色譜遲遲染不上果實,這個被稱為「火焰無核」品種,一直到葉子發黃也沒有看到期待的火紅。他掐幾顆果粒放在嘴裡慢慢品嚐,味道還不錯,可是這種非紅非綠的有機葡萄市場不買賬,只能當殘次品處理。

遊人到德眾葡萄生態科普園採摘(受訪者供圖)

遊人到德眾葡萄生態科普園採摘(受訪者供圖)

屢敗屢戰不回頭

這一年,他參加了曲周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老師告訴他:「要疏花、疏果、減穗,畝產要控制產量」。按照這個辦法,2014年他把畝產從4000公斤減到1500公斤,果然土地的營養跟了上來,葡萄按時令上了色。李得賓說:「我就是個倒霉蛋」,他剛給果園澆了一次大水,接下來一連下了七天雨,「顆粒開始腐爛」。培訓學校的老師告訴他「只能把爛果粒一顆顆剪掉」。他沒料到,「帶菌的剪刀把爛果剪掉了,把好果剪爛了」。

經過九九八十一 難,李得賓劫後重生。2015年秋天,80畝生態葡萄園獲得了大豐收,賣出了好價錢。這位曲周葡萄勇士覺得,「從此不會再有什麼過不去的火焰山」。他躊躇滿志又流轉了幾百畝地,老天似乎也有意附合他的心願,葡萄園裡生機勃勃,豐收在望。沒想到,一場冰雹砸爛了他500畝葡萄大棚,讓他顆粒無收。

中國農大曲周實驗站站長江榮風(右)指導學生做實驗(記者顧大鵬攝)

中國農大曲周實驗站站長江榮風(右)指導學生做實驗(記者顧大鵬攝)

「有堅持也有妥協」

李得賓的葡萄園離中國農大曲周實驗站不過5公里,可是他真正走進這個農民的聖殿用了10年。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向中國農業大學請求技術援助。起初,科技小院的創始人李曉琳教授一口回絕了他。李教授解釋說:「我們只對小麥和玉米在行,農民卻把我們當神仙,倒逼著我們一步步向農民看齊」。

李增源發現,李得賓為讓葡萄早發芽,採用高溫高濕催化,大棚溫度高達45度,可教課書中的標準溫度只有28度,雙方妥協取其均值。引入水肥一體化技術,李得賓完全接受了兩個碩士生的方案,用水減少了一半。記者問李增源:「遇到誰也說不服誰的問題,你會放棄嗎?」他反問道:「為什麼放棄?」記者問李得賓「怎麼辦?」他回答說:「分組做比較實驗,分析結果來年再做選擇」。

「十一」前夕,信心滿滿的李得賓卻給記者傳來壞消息:「北京30萬斤的訂單沒有履約」,豐收的葡萄打了他個措手不及。

中國農大第 85號科技小院門前豎起氣象觀測點(記者顧大鵬攝)

中國農大第 85號科技小院門前豎起氣象觀測點(記者顧大鵬攝)

畢業後想做智慧農業

兩個90後碩士生,聽了李大哥的創業遭遇,想幫一把卻不知從何下手。這時,小院院長李增源回北京校區參加中(中國農大)英(英國全球移動通訊協會)合作項目視頻例會,英方希望「中國小農戶設施葡萄生產的物聯網概念驗證」項目盡快落地,第85號科技小院因此進入國際視野。

「這個項目英方提供儀器,中方提供人和技術,農戶提供實驗場地」,他們選擇2號3號4號葡萄大棚作為實驗觀測點,安裝了3組共12個傳感器,收集土壤和大棚內空氣溫濕度,以及室外降雨量、風速風向、大氣壓力、光照強度等數據。

「如果用於生產,每個大棚只需1個傳感器」,李增源解釋說:「另外3組是項目實驗數據的需要」「傳感器收集起來的數據,要靠人工分析作出決策,然後用於生產實踐,經過無數次對比,才能形成一個可以潛入物聯網的智慧農業模塊」,這位來自河南南陽的90後坦誠地說,「智慧農業中西方落差很大,這恰恰是自己融入其中的機遇」。起初,父母希望他畢業後子承父業從事汽車配件鑄造,他說他「喜歡上了智慧農業這個課題」。

第85號科技小院搭載的中英合作項目,英方的目的在於將中小農場的管理模式,用於指導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2個中國碩士生,也藉機正搭建一個農業物聯網平台,「說不定會成為職業生涯的起點」。

責任編輯:張岩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