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深港攜手守護海洋雨林 紀力偉珊瑚保育公益路

2020-01-05
蓋在鹿角珊瑚上的廢棄漁網(潛愛大鵬志願者供圖)

蓋在鹿角珊瑚上的廢棄漁網(潛愛大鵬志願者供圖)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石華 深圳報道)從香港到內地,再到台灣,一路走來,風雨兼程,雖現狀堪憂,但對未來始終抱有信心,這份執著讓他堅守22年的公益之路。他,就是紀力偉,香港浸會大學的教授,也是香港珊瑚礁普查「第一人」,還是不拿一分錢工資的內地珊瑚培訓講師。

對珊瑚的熱愛,讓紀力偉走上了珊瑚普查的公益之路。日漸荒漠化的海底,讓紀力偉打響了這場海洋保衛戰。近日,記者走近專注珊瑚公益22載的紀力偉,傾聽他對這片「海洋雨林」的守護……

在港堅持從事普查22年

也許注定與珊瑚有緣。在香港科技大學讀書期間,紀力偉就對潛水有著極大的興趣。加上對珊瑚有著別樣的喜愛,他本科就選擇了海洋生物專業。正是這一份情愫,吸引到了一位Gresor Hodgson的外教關注。

據紀力偉表述,這位外教長期致力於珊瑚礁普查,希望紀力偉能夠加入到普查團隊中。1997年,這一年也是第一個「國際珊瑚礁年」,本科畢業後的紀力偉,開啟了長達22年的珊瑚公益事業。「最初我們只是在大學裡做宣傳,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珊瑚普查工作,但第一年只有五支隊伍,大概40人參與。後來一個朋友去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工作,他建議不如與政府合作,同時動員潛水界的志願者廣泛宣傳,直到現在每年有1000名具有豐富普查資歷的潛水員參加。」

每年3月,紀力偉和團隊就要為香港珊瑚普查做準備,他們通過電郵邀請過去參與過的隊伍,亦發展新隊伍加入。籌備三個月後,他們通過一個開幕典禮把參與的隊伍編到指定的普查點進行普查。紀力偉表示,「在四個月的時間內,他們可以安排其中一天去做調查,每一個隊會有一個隊長去統籌,一個科學家去指導。」

珊瑚普查主要是對珊瑚覆蓋率和珊瑚周圍魚類、無脊椎動物的調查。紀力偉告訴記者,「珊瑚普查在喚醒市民海洋保育意識的同時,對物種的保護和海岸線的保護有很大的作用。珊瑚維持著四分之一海洋生物的生存,沒有了珊瑚礁,整個海洋的生態系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當第一屆珊瑚普查結果出來後,紀力偉感到了震驚,除了珊瑚破壞嚴重之外,很多大型的魚類都不見了。他意識到,珊瑚保護不會因地域存在差別,僅僅在香港不能改善整個局面,只有走出去,在整個中國範圍內開展珊瑚保育的公眾教育,才可能達到效果。抱著這份信念和執著,2000年,紀力偉應邀開始在內地、台灣做培訓。

志願者在做珊瑚普查(紀力偉供圖)

志願者在做珊瑚普查(紀力偉供圖)

打通灣區整體保護與合作

回想22年的公益之路,紀力偉有些心痛,痛的是珊瑚的衰退已經越來越嚴重了……

鏡頭回到2000年,紀力偉第一次來到內地,首站選擇在珊瑚礁旺盛的廣西和海南做培訓。 「我現在還忘不了,那時廣西北海潿洲島的珊瑚是絢麗多彩,海南的珊瑚覆蓋率達到95%以上。然而時過境遷,由於過度捕撈、污染、氣候異常等原因,兩處的珊瑚礁衰退現象嚴重,已經不符當年盛景。」

雖然現況堪憂,但對於未來,紀力偉還是有著信心,他發現內地的公益組織數量逐漸增多、種類也豐富起來。「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的廖寶林已經帶領珊瑚礁普查11年了,而成立不久的『潛愛大鵬』也在做著這方面的工作,他們合作起來,海洋環保也能走得更遠。」

「在粵港澳大灣區範圍內,珠海、惠州都有珊瑚,尤其是珠海外島珊瑚種類很多,但是離岸比較遠,做珊瑚普查難度較大。深圳大鵬與香港的珊瑚比較接近,面對的破壞和環境差不多。」紀力偉認為,大灣區範圍內的環境差不多,更應加強合作和共享數據,查看珊瑚的破壞程度和海域的污染情況,整體性的保護才有意義。

深港兩地地處亞熱帶,嚴格來講並不適合珊瑚的生長,但兩地的珊瑚適應能力很強。紀力偉多年調查發現,「全球變暖後,很多珊瑚都已經死掉,而深港兩地的珊瑚並未因氣候而影響很大。」

在紀力偉看來,珊瑚主要集中在澳洲的大堡礁和東南亞的三角洲地區,也就是菲律賓、印尼和泰國這塊三角地區,「但近幾年有一個現象,因為氣溫升高,珊瑚逐漸開始北移。若保護得當,幾十年以後,深港兩地可能成為珊瑚的繁盛地帶。」

深圳應向香港取經「管理」

隨著深圳環保意識的增強,對珊瑚的保護也提上了日程。2007年,深圳向香港漁農署提出申請,希望珊瑚專家來到深圳做培訓工作,紀力偉才與深圳的珊瑚結緣。

深圳市大鵬新區珊瑚保育志願聯合會是一個民間公益組織,簡稱「潛愛大鵬」,夏嘉祥就是這個組織的秘書長。一個偶然的機會,夏嘉祥等人到香港海下灣考察。「當時紀老師說這一片十字牡丹規模很大,我想深港兩地相距不遠,就算大能大到哪去,但真潛下去之後,才意識到深圳真的沒法比。」

自1996年起,香港成立了海岸公園,在公園範圍內若沒有政府的批文,不許捕魚,不許拋錨,甚至船隻都不能靠近,而能拿到批文者需是當地人,並且以捕魚為生。正是這一份規定,讓夏嘉祥看到了「保護與不保護的區別。」

紀力偉告訴記者,香港的海岸公園並非一蹴而就,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向漁民賠錢、發證書。「目前,香港的漁民已經老了,下一代並不想做漁民。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希望把批文收回來。因為保護的方式就是不發任何批文,讓生物自然生長。」

紀力偉認為,這一點正是深圳應該主要學習的地方管理。「深圳有很多潛水員致力於珊瑚保護,但一邊保護,一邊破壞,很難形成效果,管理才是關鍵。」他建議,深圳可先從試點開始做起。「香港的政令需要很多部門層層審批,而深圳本身就有立法權,若政府下決心治理,無論是效率,還是速度都比香港更有優勢。」

利用AB膠激發潛水員興趣

紀力偉表示,深港兩地有很多潛水愛好者喜歡外潛觀珊瑚,但本地就有很多珊瑚可看,還可以省下幾千塊的路費。「很多潛水愛好者在看完珊瑚之後,特想為保護珊瑚做些事情,我們就想把珊瑚的碎片種回去,很多人都喜歡做。」

「無論是颱風、漁網,還是潛水員的不經意,都會對珊瑚造成破壞,出現殘肢。珊瑚的殘肢還是活著的,但是這些殘肢如果暴漏在外面,被沙泥覆蓋,最終會死亡。潛水員拿回殘肢,如果是健康的,直接種回去,如果不健康,需要在苗圃中培育一段時間再種回去。」紀力偉稱,如何將殘肢固定住生長,是困擾珊瑚保育志願者的難題。

在讀書期間,紀力偉喜歡養魚,經常去香港水族館採購一些盆景,用專門的膠水固定在魚缸內,受此啟發,他想到了膠水固定珊瑚殘肢。「用膠水固定盆景,當然也可以固定珊瑚,但是膠水的價格太貴,一盒需要幾百甚至上千港幣,這對潛水愛好者而言,推廣起來難度很大。」

2015年,紀力偉在嘗試了多種膠水後發現,一款AB膠與其他膠水的效果差不多,價格只需要60多元港幣。「這種膠水一盒兩瓶,可以種十個左右的珊瑚斷肢,對潛水愛好者而言,花銷不大,效果也好,這種方法在深港兩地逐漸應用起來。」

據紀力偉表示,用AB膠把殘肢固定在石頭上,不單可以避免死亡,還可以繼續生長成比較大的珊瑚。「在科學角度上,我們是救活了這些珊瑚碎片,而且還可以增加珊瑚的覆蓋率。」

在香港每年有1000名潛水員參加普查(紀力偉供圖)

在香港每年有1000名潛水員參加普查(紀力偉供圖)

人類活動是珊瑚生存的最大威脅

由於沒有專門的經費,紀力偉沒有固定的團隊,每年都是靠著40多名海洋生物專業的學生幫忙。紀力偉表示,「他們也知道我沒錢給他們,只是完全靠的是對珊瑚的喜愛和興趣。」

「過去三年,深港兩地的珊瑚一直在增長,但最大的問題就是污染,每年冬天都有赤潮發生,很多藻類聚集在海面上,對部分珊瑚的影響是致命的。」紀力偉認為,人類活動影響與全球氣候變化相比,對珊瑚生存的威脅更大。

深港兩地一衣帶水,紀力偉表示深圳大鵬的自然條件要比香港好的多,「香港海域內每年大量珠江淡水湧入,對珊瑚生長不利。因此,香港的珊瑚主要集中在東邊和北邊,西邊大嶼山一帶幾乎沒有。」

「在沒有人類種植珊瑚以前,珊瑚礁已經存在了億萬年,我們要做的不是種植,而是將破壞的源頭終止。」夏嘉祥表示,之所以選在大澳灣作為珊瑚保育站,是因為大澳灣距離香港東平洲保護區只有三公里。「如果深圳不重視保護,對香港區域的珊瑚也是一種傷害。」

珊瑚普查需要持之以恆。紀力偉稱,目前在香港每年都有技術培訓班,對新加入的志願者進行培訓,同時也會定期舉行 EcoDiver 的課程,希望加強現有志願者對珊瑚普查方法的認識,使數據更加能夠反映到現實生活中。

責任編輯:咩白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