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全民派錢是非常時期的務實之舉

2020-02-27

文|屠海鳴

昨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赴立法會發表2020/21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陳茂波表示,經詳細考慮後,會向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一萬元。他指出,預計該措施可惠及約700萬人,涉及約710億元。政府會在立法會撥款後,儘快公布計劃的細節。

陳茂波強調,雖然這項現金發放計劃涉及大額公帑,但由於是針對目前特殊情況而推行的特殊措施,不會對財政造成長遠負擔。他告訴市民,「發放一萬元」的計劃,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與他共同商議的結果。他認為,在經濟下行而財政儲備仍然充裕的時候,可以在公共開支方面加大力度,刺激經濟,與市民共渡時艱。

扶貧濟困,幫民眾渡過難關,這是政府的職責之一。特區政府此舉,是在洞察當下香港市民的生活困難、綜合研判政府財力後做出的選擇,是非常時期的務實之舉,應給予積極評價。

全民派錢可解燃眉之急

當下的香港,可以說是回歸22年來民生最困頓的時候。自去年六月「修例」風波爆發以來,香港社會陷入持續動蕩,亂港勢力三天兩頭打打鬧鬧,令交通堵塞、門店歇業、打工仔返工受阻、外地遊客被嚇走,香港的食肆、酒店、零售、旅遊、物流等行業遍地哀鴻,情形慘不忍睹。

香港是一座國際大都市,靠的是以人氣聚財氣,「動蕩之都」令人卻步,人氣急降,財氣何來?人禍如此,天災又至。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雪上加霜。不少商舖倒閉,許多打工仔失業或陷於「半失業」狀態,香港的失業率短期可能升至4%至5%。

一邊是收入減少,另一邊卻是受疫情影響,物資緊缺,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前一陣子,連廁紙都成為市民搶購的對象。對於僅靠薪水生活的基層市民來說,實在是太難了!在這個時候,政府給每位18歲以上的成年人派發一萬元,如同雪中送炭,可解燃眉之急。

全民派錢可刺激消費

從民生的角度看,派錢是一種「短平快」濟困的方法。從經濟的角度看,派錢也可以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有助於中小企業恢復元氣。

中小企業是香港經濟的骨幹,香港約有29萬家中小企業,佔全港商業機構總數逾98%,聘用員工約122萬人,佔私人機構僱員人數約48%。中小企業數量多,提供的就業崗位多;香港經濟有沒有活力,很大程度上看中小企業如何。但中小企業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抗風險能力弱,稍有風吹草動,就有傷筋動骨之憂,甚至滅頂之災。

「全民派錢」的直接效果是刺激消費,這些消費的較大部分流向零售、飲食等行業,緩解這些行業的中小企業壓力,幫他們渡過難關。

同時還要看到,在疫情蔓延背景下,人員流動受限,政府派出的約710億元,市民最終都會把這筆錢用在香港,而不會用在外地,有利於恢復香港經濟的元氣。

派錢之外的大招也有必要

本年度財政預算案的重點放在「撐企業、保就業、振經濟、紓民困」上,除了「全民派錢」約710億元之外,陳茂波昨日還公布醫療、房屋、安老、教育、創科等方面的支援專案,整個「派糖」計劃超過1200億元。

這些舉措包括:寬減薪俸稅和個人入息課稅;寬免住宅物業全年差餉;向領取社會保障金額的人士發放多一個月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標準金額、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為較低收入租戶代繳一個月租金;為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學校考生代繳考試費,等等。

可以看出,「全民派錢」是「人人有份」的普惠政策,而以上這些則是針對特殊群體的特惠政策,既有紓困的,也有刺激經濟增長的。普惠與特惠並重,對症下藥,精準施策,有利於增強香港社會的整體活力,這些大招十分必要。

財政適度赤字並非壞事

從以往的情形看,凡是政府出台的惠民舉措,都會遭到一些人的反對。反中亂港勢力已經到了是非不辨、黑白不清的地步,「為反對而反對」成為常態。

過去的一個年度,香港財政赤字378億元,為15年來首度出現赤字,下年度將出現1391億元的財政赤字。這難免被反對派攻擊為「掏空庫房」。

那麼,如何看待財政赤字?需要回到原點,弄清楚財政的錢是用來幹什麼的?不外乎有四大主要用途:一是保證社會正常運轉所需,二是投資建設公共基礎設施,三是扶貧濟困,四是刺激經濟增長。財政的錢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發揮「蓄水池」的作用,豐年多「蓄水」以備長遠,災年多「放水」紓困解難。

眼下,香港不僅民生困頓,經濟也步入了衰退期。去年經濟增長僅1.2%,是2009年全球大衰退以來首次出現年度跌幅,今年的前景也不美妙,預計經濟增長幅度在-1.5%至0.5%之間。在這種情況下,本年度出現適度財政赤字,以推動經濟走出低谷,是利長遠、打基礎的做法,非常必要。況且,目前財政盈餘仍超過一萬一千億元,足以支持政府31個月的經常性開支。

所謂「理財」,並非當「守財奴」,而是要把錢用在緊要處,如果此時不用,等企業都拖垮了、人都餓死了,留着錢何用?如此看,陳茂波的「答卷」是合格的。他昨日說:「縱使下年度的財政預算,會出現歷來最高的赤字,但我相信唯有這樣做,才能在市民和企業努力克服難關之際,為大家提供幫助。」這是肺腑之言,當得到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來源:大公報 本文作者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

責任編輯:Caroline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