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偉雄
一名小學教師講述有關鴉片戰爭的歷史時,竟稱英國「為消滅鴉片而發起戰爭」,指戰爭原因「就是由於英國發現中國當時很多人吸煙,吸食煙草,這個問題相當嚴重,所以他們為了消滅這些叫做『鴉片』的物品,就發動了這場戰爭」。有關內容明顯顛倒是非,其後校方發現問題十分嚴重,重新上載經修改後的片段。
唐代劉知幾於《史通》中提出史學家應具史才、史學與史識。清代史學家章學誠在「三長說」之外,又加上了一個「史德」。其實,這四項對史學家的要求,亦應可作為對每位教授國史者的要求。本文嘗試由史學專業的角度來評論這次虛構歷史事件,這位涉事的老師在這次震驚社會的事件中反映出四大教史弊病──無史才、無史學、無史識、無史德。
作為一個教授國史的工作者要善於用文字來敘述及論證史實,及鑒定史事真偽。能符合此要求者,便可稱得上是有「史才」之人。而涉事小學這位常識科老師向我們示範,如何用不正確的言詞,不鑒定史事真偽,胡亂虛構有關鴉片戰爭的歷史。事件反映出他全無「史才」,實在令人對他的學歷產生疑問,為何如此「無才」之人竟能當起老師。
此外,教授國史工作者應該要對古今歷史資料知識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可稱此為具備「史學」的能力。史學的面很廣,史學工作者既要有中外歷史知識的雄厚基礎,又要在專門從事的專業方面有深厚的造詣。即所謂「博」,應具備廣博的知識基礎。有關史學各門的基本知識,均應有所涉及和了解。這位小學老師在講學片段中,完全暴露出他以政治灌輸為「目的」,顛倒歷史為「手段」,對鴉片戰爭胡亂講解,用不學無術來形容他這次的教學內容,實不為過。
「史識」就是個人對歷史知識的識見,以科學的史觀作指導,來分析大量可靠史實,然後得出「信而有徵」的結論。教授國史工作者不能「以論代史」,而要「論從史出」。「史學三才」中以「史識」為最難,但也最重要,因為有才無識或有學無識,都不足以成為優秀的國史教育工作者。
這位老師在這次教學過程中,將鴉片戰爭中的「侵略者」,講成「拯救者」。言下之意,好像這場「不義之戰」,異化成為了「正義之戰」。
這份識見之差劣,實在嚇人。他的教學根本就是犯了「以論代史」的嚴重毛病。他虛構出來的鴉片戰爭,只是用來支持他的論點——英國為拯救中國而發動鴉片戰爭。
最後,「史德」,主要指教國史者的品德(「心術」),也即是指追求歷史真實的正直品德。作為一個史學工作者應必備的品德,就是要忠實於歷史,實事求是,不作偽史學。這點其實最可貴。事件中這位老師,將鴉片戰爭作出如此荒謬的演繹,英國為消滅中國的「鴉片」,就發動了鴉片戰爭。藏於這個觀點背後的政治動機──歌頌英國,呼之欲出。如今次事件沒有被披露,一班小學生如果長時間被這種觀點所誤導,後果實在不堪設想。
可見,教授這節有關鴉片戰爭的老師,實在是一位「四無」老師,實在愧為人師!問題是,香港還有多少像這樣篡改歷史的教師?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曹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