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評論:在香港不能理直氣壯「愛國」 豈非咄咄怪事?

2020-06-14

【文匯網訊】日前,本港香島中學因拒絕與一名縱容學生演奏「港獨」歌曲的教師續約,在網絡上受到「聲討」。「攬炒派」更煽惑學生發起「人鏈」,在校外聚集鬧事。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在香港不能理直氣壯「愛國」,豈非咄咄怪事?》的評論文章,認為回歸23年,香港教育的「去殖民化」卻沒有完成,甚至有人打着「中立」旗號,美化、固化殖民思想。當前,必須堅決斬斷伸向校園、伸向孩子的黑手。讓愛國成為學校開辦、教師上崗的基本條件,成為教育的核心價值之一,讓「愛國之聲」理直氣壯,響徹香江。

以下為全文:

香港回歸祖國23年了,一所學校卻連表達「愛國」的自由都要被「攬炒派」剝奪,香港教育真是病得不輕。有位香港作家感歎,今時今日,只要你不黃不黑,你就沒有說話的自由。

70年前,在英國殖民統治下,香港香島中學毅然升起五星紅旗,秉持愛國宗旨至今。在香港早已回歸祖國的今天,同是香島中學,卻因拒絕與一名縱容學生演奏「港獨」歌曲的教師續約,在網絡上受到「聲討」。「攬炒派」更煽惑學生發起「人鏈」,在校外聚集鬧事。在中國的土地上,愛國不能理直氣壯,反「獨」卻要遭受抹黑,豈非咄咄怪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首先要傳遞給學生的,就應為「是非善惡」的判斷。「選擇歌曲的自由取決於學生」,這絕不是教師推卸責任的理由。對惡的包容就是一種惡。對「港獨」的袖手旁觀,無異於放任「港獨」、默認「港獨」。就此而言,拒絕與未貫徹學校教育理念的教師續約,這是學校的權利,也是學校的責任,是完全正確的,理應得到各界支持。

有人借「政治中立」批評香島中學,這完全是混淆視聽,搞錯了焦點。必須指出,愛國是本分,而不是選擇。香港自回歸一刻起,幫助青少年樹立國家觀念、建立國民身份認同,就是教育界的當然之責。縱觀世界,重視國家意識和歷史文化教育,這是最起碼的底線,試問哪個國家能夠容忍不愛國,甚至「分離主義」言行,在自己的教育體系中存在?在愛國這種大是大非問題上,沒有什麼「政治中立」;培養國家觀念,也絕不是「選修課程」。

回歸23年,香港教育的「去殖民化」卻沒有完成,甚至有人打着「中立」旗號,美化、固化殖民思想。直接惡果,就是談愛國經常還需要「遮遮掩掩」,有人甚至視國家為洪水猛獸。從教材美化殖民統治,到「黃師」授課公然歪曲鴉片戰爭歷史,說「英國為消滅鴉片才發動戰爭」,再到文憑試卷竟然要分析日本侵略對中國「利大於弊」。國民教育缺失,導致很多青年缺乏愛國情、歷史感、文化觀。與此同時,反對派從未停止污名化國家意識,妖魔化家國情懷,禍亂教育、腐蝕人心。到底誰在用「毒素」給學生「洗腦」?到底誰在謀私利輸入「政治立場」?反中亂港分子難辭其咎。

教育是構建未來的事業,培養什麼人的問題,當前必須正視。「港人治港」,是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治港」,而不是別的什麼「港人治港」。香港是中國的土地,香港的教育必須能夠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愛國者」。何為愛國者?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就做過闡述,至少應該「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呼籲「美軍登陸」、鼓吹香港獨立、要求玉石同焚的人,他們不可能,也沒有權利引領香港的未來。時下,賣國者、叛國者們仍在香港教育界四處「播毒」。他們越囂張,就越說明「刮骨療毒」迫在眉睫,建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刻不容緩。

當前,必須堅決斬斷伸向校園、伸向孩子的黑手。讓愛國成為學校開辦、教師上崗的基本條件,成為教育的核心價值之一,讓「愛國之聲」理直氣壯,響徹香江。

責任編輯:張岩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