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把修橋當成百年基業
「茅以升他們是把修橋當成百年基業來做的。」鍾光明說。
文獻記載,剛開工,總工程師羅英就對茅以升說:「錢塘江大橋修不好,出了問題,第一個要跳錢塘江的人是你,第二個是我。」茅以升自己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寫道,他為錢塘江大橋日夜奔走,「忽而愁悶,忽而開顏,有時寢食皆廢。」
在錢塘江大橋的修建中,茅以升的角色相當於今天的橋樑項目業主指揮部指揮長,融資方式採用收費還貸。茅以升不僅要苦思施工方案,還要四處奔走融資,更要節約費用,監管支出,同時培養國內技術力量。最大的困難是,大橋尚未竣工,戰火已經燒到了錢塘江邊。
「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的第二天,就有三架日軍飛機來工地轟炸。爾後的40多天,建橋的工人們同仇敵愾,冒著炮火夜以繼日地加速趕工,1937年9月26日清晨,大橋通車當日,就立刻投入到為抗戰運送軍火物資的任務中。
「建橋,建得不好還不如不建」
「跟那個年代比起來,現在我們不缺技術,也不缺資金,更不需要用生命去冒險。」茅玉麟說,「不論什麼時代,都要本著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來建橋,錢塘江大橋已經被當成文物,但這種精神不能像文物一樣只存在博物館裡。」
茅玉麟說,近來橋樑坍塌事故頻發,令人痛心。中國在橋樑設計、施工、監理各個方面的水平都沒有問題,但是利益交換、層層分包造成某些工藝的缺失;程序上的省略,導致設計的要求達不到,再加上日常管理和養護比較落後,所以當超載出現時,直接導致橋樑事故的發生。
離開錢塘江大橋的時候,已經是傍晚。落日的餘暉灑滿茅以升先生的銅像。「建橋,建得不好還不如不建」,茅以升的這句名言,久久迴響在耳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