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秦朝海中甬道「顯現」揭始皇秘史


http://news.wenweipo.com   [2015-01-23]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在遼寧姜女石遺址水下發現疑似人工構築基台。

    放大圖片

冬季退潮後的姜女石遺址。

【文匯網訊】據遼沈晚報1月23日報道,經儀器檢測和人工水下探摸,在遼寧姜女石遺址水下發現東西長約60米,南北寬約60米的四邊形疑似人工構築基台,並且發現人為加工的水下「活石」。

種種跡象越來越疑似文獻記載中的海中「甬道」,但要想確認是否有這樣一條海中甬道,需要在今年將這些發現完整排列起來,看是否會「顯現」出一條甬道。這是昨日記者瞭解到關於姜女石遺址的最新消息。

這條疑似海中甬道有四五百米長,海水落潮時就會顯現出來。關於甬道的作用說法不一。有說是海中祭祀用的,有說是大秦帝國的碼頭和航海標誌,也有說是為迎秦始皇東巡而修的一條岸邊到礁石的道路。

村民曾採到活石和青花瓷

昨日召開的遼寧省2014年度考古業務匯報會上,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與裝備部副主任李濱做了遼寧綏中海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匯報。記者針對姜女石遺址發現疑似海中甬道一事對李濱進行了專訪。

姜女石遺址是中國秦至西漢前期行宮遺址。在遼寧省綏中縣萬家鎮,瀕臨渤海灣。遺址分佈在石碑地、黑山頭、止錨灣、瓦子地、周家南山和大金絲屯等地。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應與秦始皇東巡碣石有關。

2014年9月,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主持,對遼寧綏中海域水下文化遺產進行水下調查。此次工作重點是對姜女石周邊水下遺跡的物探影像數據進行水下確認。這包括對姜女石周邊海域水下調查與掃測核查;對以石碑地遺址為代表的渤海西岸秦漢宮殿建築遺址進行陸上調查,以探尋其與姜女石水下遺跡是否存在關係。

60平方米左右的疑似人工平台就是通過多波束、旁側聲納等儀器顯現出來的。在經過水下考古隊員進行水下探摸給予證實。水下考古發現,姜女石水下地貌由北往南,分別為零亂的大礁石、塊石、沙地等。

潛水調查確認姜女石周邊水下存在眾多較規整石塊,並呈現一定規律性。其表現為疑似人工構築物的特點主要有三點:相當一部分的石塊具有人工斷面的痕跡,石塊的多個平面相對平整,有的相鄰表面之間較為垂直;部分位置見有石塊上下重疊或是平面上的有序排列;石塊在較大範圍之內呈現出有規律的走向與分佈。

這種現象與石碑地遺址應具有重要關聯。由於水下情況複雜,更準確的信息還需要細緻的水下調查、水下測繪提供。

石碑地遺址的當地人介紹,石碑地遺址與海中姜女石之間曾有通道相連,通道上曾有陸地上才有的「活石」,所謂活石,是指不是海邊的自然礁石,而是帶有人為加工的石塊。當地人曾採集這種「活石」燒製石灰,或用做房基材料。

不僅如此,當地漁民曾經在距離海邊不遠處拉網捕撈到銅錢、瓷盤、瓷碗等青花瓷器。

考古隊員還在村子裡找到了「活石」,李濱介紹,最大的一塊活石有一米高,寬約30厘米。這些活石不像是自然礁石的銳角,有稜有角,顯示出人工加工痕跡。假設這條水中甬道成立,那麼當時應該採取填海的方式,用石塊墊高壘成大平台,這些活石應該墊在大平台上鋪到岸邊。

海中甬道或為祭祀所用

秦始皇時代的海中甬道到底是啥樣?又是做什麼用的呢?這也是考古工作者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假設這條海中甬道成立,它應該有四五百米遠,連在姜女石到岸邊。甬道由「活石」鋪成,在潮落時就會顯現出來。

考古人員還走訪了當地的國家海洋局止錨灣水文站,瞭解當地的潮汐情況,是一種不規則的半日潮,無規律可循,當地人稱為「鬼潮」。7至9月是潮位最高期。經查,疑似的海中甬道所在海水深度最深處大約7米,最淺處只有60厘米。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要修「平台」的原因。

「平台」為何只剩60米?有可能是幾千年的自然環境的變遷所致,在西漢就曾經發生過一次大地震。

海中甬道有可能作何用呢?此前由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國家博物館等數名權威專家召開了一次關於姜女石遺址水下調查的研討會。有專家認為,秦始皇五次出巡,三次至此,姜女石遺址非同尋常。從地形上看,秦朝以海為門,非常注意地理情形,充滿想像力。姜女石應為門表,象徵面向大海的門。有專家認為,60米疑似人工平台應考慮其碼頭及航海標誌的可能性。

李斌認為,這條疑似甬道有可能是當時海上祭祀用的。因為當時的方士是要考試才能被錄用。

也有專家表示,海中「甬道」可能是當時為迎秦始皇東巡而修的一條岸邊到礁石的石塊鋪成的道路。海水落潮時就會顯現出來。當時秦始皇東巡時,全國都要修築馳道,方便皇帝出行。而這裡就是秦始皇東巡時的行宮。

秦始皇時已開始探索海洋

我國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古代有遠見的帝王都非常重視海上交通的發展和海洋疆域的開拓。而秦始皇就是最早的有遠見的帝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丞相李斯和少子胡亥的陪同下再次東巡,這次出巡的目的是要到海上仙山尋采長生不老之藥,以益身延壽。

秦始皇實現統一之後五次出巡,其中四次來到海濱。這種出巡的規模和次數僅次於漢武帝。而秦皇漢武東巡海上的表現,刺激了海洋探索和海洋開發的社會熱情,中國人的航海能力與早期海洋學的進步,也因此獲得了有益的條件。

專家認為,秦始皇三次到達姜女石並非遊山玩水,而是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徵意義,譬如政治、文化、思想乃至民族的融合與統一,應該從大河文明推向海洋文明的高度予以綜合研究。

      責任編輯:朵朵
韓媒誤報「中國東風21開進長白山」      [2015-01-23]
華潤集團副總經理蔣偉職務被免      [2015-01-23]
新四軍巨額借條鑒定為現代仿製品      [2015-01-23]
公務員人均月增工資約300元      [2015-01-23]
秦朝海中甬道「顯現」揭始皇秘史      [2015-01-23]
江蘇靖江原副市長顧利華受賄案開審      [2015-01-23]
北京將舉行反法西斯70周年閱兵儀式 首邀外國首腦      [2015-01-23]
兩會提案滿意率頻現100% 媒體:有違常理      [2015-01-23]
魯煒當選全球互聯網治理聯盟成員      [2015-01-23]
軍報:有微信公號想動搖共產黨執政地位      [2015-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