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黃寶儀陽江報道)從1987年被偶然發現,再到2007年整體打撈,南宋古沉船「南海I號」都充滿著傳奇色彩。如果沒有香港同胞出錢出力,提供資金、捐贈設備、幫助培訓一批水下考古人員,也許「南海I號」揭開神秘面紗的時間還要推遲。目前, 「南海I號」所在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正進行申遺改造,下半年將以全新面貌迎客,遊客可不僅可以欣賞各種精品出水文物,還能直接觀看現場考古發掘,更直觀瞭解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
「南海I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沉沒地點位於中國廣東(台山海域),1987年在陽江海域發現,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距今800多年。「南海I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它將為復原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陶瓷史提供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甚至可以獲得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此後試探發現,船上載有文物6萬至8萬件,且有不少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
由於正值 「南海I號」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實施申遺保護展示工程,今天前來參觀的香港新聞界一帶一路採訪團成員有緣見識出水文物的精美絕倫。據介紹,從2016年11月從28日起至今年6月30日,位於陽江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正式進入申遺改造階段,改造範圍涉及一、二、三號拱艙,總體展陳面積約7310平方米。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館長曾超群表示,改造後「南海I號」將完全籠罩在集氣罩內,處於恆溫恆濕的環境中,避免環境變化給文物帶來損害。屆時,觀眾可以直接面對考古現場,觀看文物提取過程。同時,博物館還將在文物展覽基礎上,增加多媒體展示,普及推廣「南海I號」的相關知識。
從2009年首次試挖掘至今,「南海I號」已經打撈出1.5萬件文物。最新一個考古發現就是在出水罐子裡發現「丙子」年號,南宋共三個「丙子」年號,專家估計這個「丙子」是指1216年,因此估計「南海I號」是一艘13世紀早中期的沉船。
責任編輯:周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