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專題 | 時隔30年《紅樓夢》「返老還童」

2017-11-03
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黛玉葬花劇照

小戲骨《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黛玉葬花劇照

【文匯網訊】 【導語】時隔30年,一群00後撐起的《紅樓夢之劉姥姥進大觀園》為內地熒屏提氣,不少觀眾讚歎,經典回潮,更引發了87版《紅樓夢》的再度回溫以及紙質書本的熱銷。在好評如潮中,小戲骨的演技讓不少網友驚歎:「簡直是87版《紅樓夢》的返老還童。」

小戲骨的演技令人驚歎,87版珠玉在前,觀眾忍不住拿來對比

小戲骨的演技令人驚歎,87版珠玉在前,觀眾忍不住拿來對比

小戲骨的演技令人驚歎,87版珠玉在前,觀眾忍不住拿來對比

小戲骨的演技令人驚歎,87版珠玉在前,觀眾忍不住拿來對比

小戲骨系列的多部作品更口碑相傳到了海外,讚譽連連。小戲骨系列總導演潘禮平則顯得波瀾不驚。從決定選用「小孩演大人」的試驗片起,潘禮平便著眼於傳統文化經典,兩年來翻拍10來部小戲骨系列劇集。在他看來,傳統文化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大浪淘沙始見金,能流傳千百年不衰的經典承載著正能量,是中華民族精神符號的鍍金名片。潘禮平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中國傳統文化寶庫可待挖掘的經典文化可謂取之不盡,「小戲骨」系列有信心做成電視熒屏的「百年老店」,給予年輕一代更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養分。

香港文匯網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

潘禮平:小戲骨系列可做「百年老店」,打造傳統金字招牌

小戲骨系列總導演潘禮平

小戲骨系列總導演潘禮平

兩年前,「小戲骨」團隊的誕生,源於潘禮平上一個節目製作帶來的靈感。

在潘禮平此前製作的一檔《農民故事會》的節目中,就一個農民打官司如何更好的吸引外界的目光,潘禮平自有他的「神來之筆」。在他的設置下,鄉土氣息濃厚的農民卻一本正經地像官員一樣「做報告」來講話。這種「反差萌」讓他覺得很有意思,於是有了《農民故事會》的火爆收視率。

用反差來呈現出「日常生活中的趣味」,是潘禮平20多年電視製作的拿手好戲。

當社會上一致批判小鮮肉演技時,潘禮平也是在靈機一動中,想到要用真正的「小鮮肉」來認真演一出戲,給出自己的態度。最初,團隊組建也只敢試演一個片段,來進行「試水」可行性。當拍攝結束,潘禮平和團隊發現小演員們有點那個「味道」,便開足馬力試拍《焦裕祿》等紅色經典。

翻拍《紅樓夢》, 是希望看得見窮人,看得起窮人

總導演潘禮平和寶玉的扮演者釋小松在片場講戲

總導演潘禮平和寶玉的扮演者釋小松在片場講戲

隨著演員庫和團隊擴大,《白蛇傳》《三國》等經典電視劇翻拍也進入視野。然而,當導演組提議翻拍《紅樓夢》時,潘禮平一開始並不同意。直到團隊交出「劉姥姥進大觀園」片段,他才拍板開拍。

他認為,脫貧攻堅戰還在如火如荼展開的時候,小戲骨截取劉姥姥這一段來敘事,其中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希望社會更多人士要看得見窮人,看得起窮人。

潘禮平在思考的時候,習慣圍繞著自己的辦公桌來回踱步,想到了合意的表達方式前,他會習慣性地用手在辦公桌上划拳。

在湖南大山深處長大的潘禮平,如今的朋友圈可謂星光熠熠,不乏許多電視名人以及各行業精英,但最常互動的還是從小在大山里長大的夥伴。他自我剖析認為,自己能夠返璞歸真,也能夠聆聽到基層最真實的聲音。

在潘禮平看來,《紅樓夢》里面的劉姥姥是一個很窮的底層人物,進了大觀園後,在這個所謂的上流社會的圈子里,有人對劉姥姥有惻隱之心,會伸出援助之手;更多人是譏笑她、嘲笑她,當一個笑話來看。然而時局變遷,紅樓成為一夢,富人就此落魄,瞬間變為窮人。

過去二十多年的工作中,潘禮平見證了中國內地電視發展的風雲變化,接觸採訪過形形色色的社會角色,個人經驗告訴他,很多事情都是在循環往復,例如窮、富、苦、甜。作為一個富人,衣食無憂的時候要看得見窮人,同時要看得起窮人,多去做一點善事,對社會擁有責任感。

「生活好了,為何還要學習焦裕祿?」

《小戲骨放開那三國》片場,潘禮平會不時和上妝的小演員們互動交流

《小戲骨放開那三國》片場,潘禮平會不時和上妝的小演員們互動交流

翻看「小戲骨」系列,過去兩年相繼推出了《洪湖赤衛隊》、《白毛女》、《焦裕祿》等紅色經典。在開拍之初,小演員在理解人物故事時,就曾對導演組提出反問。

演紅色經典有何意義?潘禮平記憶深刻的是在拍《焦裕祿》時,當時有小孩覺得,「我現在生活這麼好,為什麼還要學焦裕祿?」

為了讓小演員更好的理解人物魅力和精神,潘禮平和他的導演組團隊給小演員們不斷闡述一個觀點,即:「我們國家還有很多貧困的地方,哪怕將來自己國家沒有貧困了,世界上還有貧困;再或者哪怕有一天人類擺脫貧困,動物界也還有貧困。所以每個人要去關愛社會、要去做善事,為世界奉獻的精神永遠不過時」。在這樣的意識灌輸中,孩子們逐漸瞭解這些背景和現實意義,發自內心地進入角色和表演。

潘禮平說,做小戲骨的初衷,並非為了培養童星。此前,潘禮平看過了太多的小孩子天生喜歡看所謂洋氣的東西,與中國傳統文化隔絕很深。如今《小戲骨》自發走紅,受到許多家庭的歡迎。外界不少評論熱議「小戲骨」系列的最大意義在於,青少年對民族的、傳統的文化經典在投入更大更廣泛的興趣,大人家長們對傳統文化興趣也在回溫。

學原著、讀劇本,練身段,小戲骨們長沙閉關集訓三個月

潘禮平很有孩子緣,平時小演員們親切稱他一聲「潘伯伯」

潘禮平很有孩子緣,平時小演員們親切稱他一聲「潘伯伯」

眾所周知,87版《紅樓夢》的演員們歷時3年打磨,精讀原著走入每一個角色中,才塑造出時代經典。珠玉在前,「小戲骨」們挑戰經典,把自己的角色演繹的活靈活現。例如,哭得梨花帶雨的黛玉,溫潤練達的寶釵,潑辣精明的王熙鳳,每一個角色都讓觀眾感歎:「未來中國電視不愁戲骨了」。

同時,外界也開始好奇小戲骨是如何養成的。

小戲骨版《紅樓夢》中的小演員們平均年齡只有十歲左右。如何給小孩子講戲,潘禮平和他的團隊早就摸索出了一套「培訓寶典」。潘禮平透露,玉不雕琢不成器,選拔出了「好苗子」,培訓也絲毫馬虎不得。

小戲骨系列的宣傳統籌陸劍梅告訴記者,小戲骨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前期培訓,也就是排練,這也是最艱難、最花精力去做的一個部分。對招募進劇組的小演員,先要對他們進行立體化的培訓。比如,學習原著原劇,聘請專業老師教學禮儀、身段等形體表演知識。

陸劍梅透露說,小戲骨劇組現場跟成人劇組最大的區別,就是排練時間比較長。可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劇組在準備服化道、場地時,小孩子們會聚集在長沙排練,有的角色甚至要排練三四個月。

經過反覆讀原劇,和不間斷的排練下,小演員們「帶戲」的感覺貫穿拍劇始末。 比如,飾演林黛玉的的周漾玥,在拍攝休息期間一直都是林黛玉氣質,說話語調和表情全是「林黛玉」。

自曝有「天然的孩子氣」的潘禮平,會不時出現在小演員身邊,給小黛玉吃棒棒糖,說說笑笑打成一片。

潘禮平也會細心提醒孩子家長,劇中角色演完後,要帶著孩子出去玩,讓她一點點回到活蹦亂跳的樣子,不要像林黛玉一樣多愁善感。潘禮平也會見機不斷和孩子溝通,「拍戲時沉醉在這個角色裡,是有上進心,但這個事情做完後,就要當作是一次藝術之旅結束,及時回到日常生活狀態。」

保護原創,推團隊標識

小戲骨核心主創團隊

小戲骨核心主創團隊

隨著小戲骨《紅樓夢》口碑相傳,小戲骨系列也為內地原創劇作提氣。不得不留意的是,隨著「小戲骨」系列的火爆,社會上有不少投機分子便紛紛搭便車,打著小演員的名號,推出不同版本的「小戲骨」作品。

潘禮平表示,急功近利之作草率上馬,沒有時間沉澱和經驗積累,沒有原生理念創新,只有形似而非神似,反倒容易引來網友一片吐槽。

市場泥沙俱下,觀眾大浪淘沙。為了提醒外界對於「小戲骨」系列的原創保護,潘禮平和團隊不得不退出「潘禮平團隊」的標識,以此來維護每一部心血之作。

對於熱播的小戲骨《紅樓夢》,潘禮平透露已經向87版《紅樓夢》買了版權,服裝道具配飾都向前輩們學習。雖說開拍的是網劇,但幾乎就是用電影的規格在做,在橫店等專業的影視城開拍。對於勵志打磨原創經典的小戲骨團隊而言,向外界傳遞「保護原創」的意識,似乎也正是時候。

回應「模仿」質疑:演一部戲和學一首唐詩一個道理

拍攝結束,潘禮平會提醒小演員及時出戲,尤其是林黛玉的扮演者怕她太過憂愁

拍攝結束,潘禮平會提醒小演員及時出戲,尤其是林黛玉的扮演者怕她太過憂愁

好評如潮的《小戲骨》,也面對了不少質疑,諸如「被成人化」,亦或者是「在模仿中耗盡靈氣」等聲音也不絕於耳。

潘禮平解釋說:「沒有一件事沒有爭議,但沒有必要事事上綱上線。我們做兒童節目始終堅持對青少年有正面意義,少兒不宜堅決不能搞。就節目來說,《小戲骨》的模式是藝術形式,是表演上的創新;對孩子,模仿經典表演就像讀藝術班,跟學唐詩宋詞一個道理,對人生與藝術的感悟,就是要從不斷獲得中慢慢建立。通過《小戲骨》,孩子們對主旋律的經典開始有了興趣,演了之後深受感觸,演的和看的都從中受益。」

團隊許多執行導演認為,「小演員心思都在戲上。」

小戲骨《紅樓夢》的執行導演劉玉潔透露,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周漾玥有一場戲一直沒過。後來休息的時候,一直戴著監控耳機的劉玉潔,無意間聽見小黛玉自言自語:「你又不爭氣,你又不爭氣。」劉玉潔當下聽了覺得很心疼。

對此,潘禮平表示,小演員不太受干擾,她一旦進入角色,以為自己就是那個人物,「我們開玩笑說是容易『洗腦』成功。」

小黛玉進入拍攝環境,穿著那個服裝,她就認為自己是林黛玉了。在拍攝期間,讓劇組導演團隊動容的是,在生活中,和大家打招呼的周漾玥,一直都是林黛玉氣質,說話的語調,表情全是「林黛玉」上身。

面對孩子的潘禮平,自曝有一種「天然的孩子氣」,可以迅速和孩子們玩到一塊。記者從片場的一些花絮照片中看到,潘禮平會不時出現在小演員身邊,看著和小黛玉吃著棒棒糖,說說笑笑打成一片。

黛玉這一角色演完後,對於角色的及時抽離,潘禮平會當面提醒孩子的家長,帶著孩子出去玩兒,讓她一點點回到活蹦亂跳的樣子,不要像林黛玉一樣多愁善感。潘禮平也會見機不斷和孩子說,拍戲時沉醉在這個角色裡,是有上進心,對演戲認真,但這個事情做完後,就是一次藝術之旅結束了。


責任編輯:glory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