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市地方「兩會」開幕,51名港澳政協委員聚焦大灣區發展(本網記者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石華、黃仰鵬 深圳報道)1月15日,深圳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開幕,51名港澳政協委員參會,並聚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深港兩地交通、港珠澳大橋、深港醫療合作等主題。在下午的分組討論環節,深圳市市委書記王偉中、市長陳如桂與港澳委員舉行座談,委員們就優化口岸通關、便利深港經貿、加快推進前海及落馬洲河套、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建設、探索粵港澳青年多元化交流平台等話題各抒己見,並與深圳市領導進行交流。
建議前海與河套升級為大灣區國家級戰略平台
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方舟認為,深圳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區,又是全國創新科技產業化程度最高、發展最迅猛的地區,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應繼續推動前海、落馬洲河套地區建設,使它們成為對港深度合作的區域發展重要平台,在完善金融資本運作體制機制、加強科技創新領域等方面合作。

方舟建議前海與河套升級為大灣區國家級戰略平台(本網記者攝)
方舟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下,深圳可以借鑒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經驗,打造「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在岸中心」,以前海自貿區為核心,藉助其區位優勢繼續擴大拓展深港間金融業合作的空間,將前海自貿區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體制改革與港澳合作試驗區」,在區內開展金融業對外開放與學習香港製度優勢的深度實踐,並將實踐經驗輻射到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內。
在金融領域外,深圳還應利用好落馬洲河套地區的發展機會,藉助香港這一平台,加強高新技術產業「走出去」。方舟建議深圳將河套地區作為科技創新產業化重點平台,並向國家申請將深圳定位為「全球科技創新產業中心」。在區域發展戰略上,他建議深圳市發改委待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下發後,向國家申請將河套地區定位為「一國兩制」合作示範區,與前海共同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級戰略平台。
此外,深圳方面還應儘快牽頭協調,形成河套地區北岸配套地塊的功能開發方案,使落馬洲河套北岸地區能夠藉助這一區域發展所帶來的紅利,進行轉型升級。
優化口岸通關便利經貿往來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拉開帷幕,越來越多經貿人士關注起人流、物流、資金流在三地間的流動。深圳市政協港澳委員林曉輝希望優化口岸通關,便利深港經貿發展,落實過境免簽,促進大灣區發展。

林曉輝認為,未來深港口岸工作的重點應更多考慮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數量、簡化通關流程、改革查驗模式、建立統一的通關信息共享平台等(本網記者攝)
林曉輝表示,深港兩地日益頻繁的經貿往來對通關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未來深港口岸工作的重點應更多考慮增加24小時通關口岸數量、簡化通關流程、改革查驗模式、建立統一的通關信息共享平台等。比如皇崗口岸的原設計旅客通關能力為每日5萬人次,但目前日均旅客流量已達到約每日8萬人次,遠遠超出了原本設計的負荷。下一步應落實推動皇崗口岸重建項目,對皇崗口岸現有的旅檢出入境場地、建築、設施等進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旅客與客車出入境通過能力,創造良好的通關環境。
根據國家規定,2017年10月實施了過境新規例:乘坐中港牌小汽車出入境旅客須下車經口岸旅客檢查通道進行「行李落地」過關,客觀上可能增加了過境汽車輪候時間,或造成「車龍」。林曉輝建議取消「行李落地」過關這一措施,並擴建多層式停車場或地下停車場以減輕車輛堵塞道路的問題,提高旅客與客車出入境通行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有着國際化的開放程度,面向的是全球市場,他建議從四個方面吸引並留住一流人才。其一是,深圳應當考慮減輕高層次人才的稅收負擔;其次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就醫、子女入學等優質配套服務;第三是平等對待各類人才,無論是中國籍還是外國籍人才;此外是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應當搭建高水準的科研創新平台,使得一流的人才在這裏能夠真正實現個人理想和社會價值,為深圳、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做出長足的貢獻。
責任編輯: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