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街市活化博覽館 獲入伙紙12月開

2018-05-13

【文匯網訊】(記者 文森)中環必列啫士街街市將活化成香港新聞博覽館,發展局局長黃偉綸表示,活化工程接近完工,剛取得屋宇署的佔用許可證即入伙紙、消防處消防證書及機電工程署的升降機准用證。他說,博覽館將免費開放,本月中會測試電腦系統及內部裝修,預計10月完成並開始試業,12月正式營運。

親身體驗當記者主播

黃偉綸13日在網誌指出,「香港新聞博覽館」招牌由已故的國學大師饒宗頤所題,接待處牆身裝上大電視熒幕,日後會播放不同電視台的新聞和新聞館定期製作的短片。展覽館的地下及一樓將會對外開放,設有不同的專題展覽、新聞體驗館、多用途活動室等。地下將展出香港報紙、電台、電視台等的發展過程,以及香港自開埠以來的政經民生大事。

他表示,參觀人士更可以到館內附設的錄影室親身體驗當記者和主播的滋味,加深了解新聞工作。另外,由於街市一部分曾為美國公理會佈道所(現稱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舊址,孫中山先生曾於該處居住和受洗,所以館內也會展出有關孫中山先生的新聞事蹟。

黃偉綸續指,博覽館會保留昔日街市的痕跡,例如家禽屠宰房,該處將介紹昔日香港對抗疫情的新聞,例如鼠疫、禽流感、「沙士」 等新聞大事。新聞工作者在採訪時經常奮不顧身,為市民報道第一手資訊;而資訊的流通,亦有助提高市民在疫情中的衛生防護意識。黃偉綸表示,他與市民均不希望香港再有同類不愉快的新聞,「沒有新聞就是最好新聞」。

獲《循環日報》珍品

黃偉綸並表示,在活化歷史建築過程中,會遇上很多困難,需要靠建築師和承建商共同努力去解決。而豐富博覽館的內容,就要靠業界和有心人士的支持。博覽館其中一件珍貴展品,就是《循環日報》於1878年出版的一份報章,是140年前有關船舶往來及貿易的報道。由於以前沒有科技協助保存不同媒體的舊報道,很多真本已經失傳,黃偉綸鼓勵有心人可以考慮向博覽館捐出珍貴舊物作展覽,以豐富博覽館的藏品。

黃偉綸指,自己作為前新聞處處長,對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態度及工作熱誠敬重有加,新聞界對香港的歷史及未來發展亦肩負關鍵角色。他對香港新聞博覽館充滿期待,希望將來透過不同活動,推動公眾深入認識新聞行業的工作和發展。

香港新聞博覽館的前身為必列啫士街街市,位於中環必列啫士街2號,二次大戰後由當時的市政局倡議興建,於1953年啟用,是當年香港市區首個同類型的市場建築。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11年將之評為三級歷史建築,2013年被納入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項目,現將活化為亞洲首個以新聞為主題的展覽及教育中心。

責任編輯:喬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