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觀察 | 中央督查進入「熱輻射」模式

2018-06-30

文/楊帆

入夏,中央督查巡視進入「熱輻射」模式。環境保護、掃黑除惡、扶貧攻堅、教育履責等多領域的督察組、督導組、核查組、巡查組陸續離京奔赴各地,督促中央措施落實,其密集程度達到十九大以來的一個峰值。

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6個督察組於5月底至7月初陸續進駐10省(區);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6至9月分三批對中西部22省份扶貧開發整改情況進行督查巡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日前向各地派出32個核查組,首次對所有省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情況開展實地核查;十個「掃黑除惡」中央督導組從7月起,分三輪赴各地展開督導工作,到明年底實現全覆蓋……

不管是督察、督導,還是核查、巡查,雖然名稱有別,時長不同,任務各異,但核心都是確保中央舉措落地生根。沒有督查評估的政策,難免淪為形式主義。過往中央制定的不少改革和政策,出台轟轟烈烈,願景繁花似錦,執行結果卻是鏡花水月,「政令不出中南海」成為不斷重複的一聲歎息。

從博弈論角度講,中央政令在地方走偏踏空,問題在於,作為代理人的地方官員,利用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便利,違背委託人中央的意圖而自行其是,謀求利益最大化。而在應對信息不對稱的策略中,委託人的「巡視」以及利益相關人的「報警」是常見招數。由此看來,中央派出機構的四處巡查,受理來自地方的舉報申訴,不全是中國特色,與現代理論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事實證明,在中國自上而下的績效考核壓力下,中央督查巡視的確是現實順手有效的管治方式。過去五年,中央巡視組的反腐威力不必贅言,僅就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最近「回頭看」10省份的效果來說,戰果已然可觀:在中央巡查與民眾舉報的組合拳中,10省份虛假整改問題無處遁形,地方紛紛檢討就範,涉事官員接受問責。因此,中央督查巡視的「熱輻射」模式,料成為今後政府治理的常態。

不過,中央督查巡視也有效力邊界。特別是,督查行動在巡視空間和時間上總有一定間隔,信息的不對稱,難免讓地方官員再生「機會主義」。兩年前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曝光的不少問題,在督察組走後被敷衍拖到今日,其間民眾舉報不斷,當地官員卻泰然處之,惟有「欽差」再次駕到,才擔心起烏紗帽,便值得深思。高度中心化的制度供給,如何回應分佈式的治理需求,無疑為今後改革的深化蓄勢留白。

責任編輯:遠航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