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翔、陳珈琋)香港土地短缺情況嚴重,樓市又一直持續熾熱,住屋成為市民最難解決的問題,更激起不少民怨。特區政府也承認,房屋問題是眾多民生議題中最嚴峻、最棘手、最複雜的,必須要解決。可是政府推出的資助房屋措施,如「港人首次置業」先導項目、協助民間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等,大部分偏向協助較基層市民,反而繳稅較多的中產人士,仍然需要面對買樓難的問題。
香港文匯報訪問了兩位中產人士,透過他們講述的苦況,讓大家對住屋問題有更深入了解,同時亦希望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本月10日公佈的施政報告中,可以提出具突破性的措施來解決問題。
會計師購房無望 冀填海造新沙田
會計師劉創堯,年僅36歲已開設自己的會計師事務所,月收入4萬元以上。不過,投入社會14年,仍然沒能買下自己的房子。只可和妻子、兩名分別為3歲和5歲的兒子,在何文田租住600呎的單位,月租兩萬元。
他說:「我們這些夾心階層人數最多、交稅最多、壓力最大,卻購房無望,政府對我們幾乎沒任何扶助措施。只希望政府盡快填海造地,打造第二個沙田,讓我在四五十歲時,能看到置業的希望。」
劉創堯表示,能符合政府資助房門檻的,是最迫切需要改善居住環境的市民,但可能佔社會大多數的,是他這種既不符合政府資助房資格,又買不起私樓的人。自己現在正是創業之初,雖然公司營業額逐漸增長,但現在私人樓市哪怕逾千萬元的房子,也面積狹小,可能還不如現在的居住環境。
劉創堯說,雖然全家都很渴望有自己的家,兩個兒子長大後,現在的房子肯定不夠住,還隨時要面對加租、迫遷等壓力。但如果勉強「上車」,既不能改善現在的居住環境,還會耗盡自己所有積蓄和流動資金。
萬一樓市崩盤變成負資產,香港經濟也肯定一落千丈,萬一公司難以為繼,如何還高額房貸將成生死攸關的難題。
雖然渴望擁有自己的家,但劉創堯卻並不希望政府過多干預樓市。他認為香港之所以優勝,在於對自由市場機制的保護。現在國際經濟環境在中美貿易戰下風雨飄搖,若政府再大幅增加供應,或施辣招打擊樓市,或引致樓市崩盤,重演金融風暴時產生大批負資產的悲劇,在連鎖反應下,會重創香港經濟,他的公司也將面臨難關。
認同政府政策助租金下調
他認同現在政府努力支持基層上樓的政策,雖然表面上似乎對負擔最重的夾心階層不公平,但如果這批居住劏房、最迫切需要改善居住環境的市民成功上樓,會騰空房源,有助租金下調,夾心階層也能得益。但要長遠解決港人住房需求,還是要填海造地。
港青房租壓力大 儲蓄有限難成家
「成家立室」談何容易?隨着樓價連連升,不少港青即使拚搏多年、收入尚算可觀,亦難以完成置業夢。有港青直言,租樓是現時青年人「離家」的唯一選擇,但每月房租已佔收入四成,變相儲蓄有限,難以負擔置業的高昂首期。
「200萬現在只可買個車位」
34歲的胡綽謙,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碩士畢業,現時獨自租住大埔區村屋。
他指,10年前已有置業計劃,因為當時樓價還未算太高,有信心可以與女友一同儲蓄以支付首期,惟計劃追不上變化。「近數年樓價急升,當時200萬、300萬可以購入一個單位,現在只可以買一個車位。」
因為居住空間不足、上班交通耗時等原因,7年前他選擇離家獨立生活,搬到位於觀塘區的劏房。
他指,當時月租5,500元,鄰居不乏年輕人,「公屋的申請門檻太高,居屋及私人樓宇也需要儲首期,如果沒有『父幹』,我們年輕人其實沒有選擇,只可以租樓。」
他形容,租屋的年輕人欠缺保障,充滿不確定性,因為租約每兩年便需要續約,只要業主加租或不續租,又要忙於尋覓合適的房屋,也要動用一筆金錢以搬運傢具,動輒過千元。有經紀曾向他透露,觀塘區的租盤3天內一定能租出,即使環境差、地方細亦有人願意租住,反映需求龐大。
胡綽謙有計劃和女友結婚,二人現時月收入合共近6萬元,女友現時與家人同住,他則需要每月支付8,000元的租金,佔自己收入四成,必要開支水電煤也佔三成。他坦言,現時儲蓄約有20萬元,雖然足夠應付婚禮開支,但婚後只可繼續維持租樓現況,「沒有辦法,沒有那一筆錢付首期。買樓結婚可能是父母的期望,多於自己的期望,唯有再努力一點。」
他直言,特區政府將居屋售價與市價脫鈎,令他的置業計劃出現曙光,期望踏入40歲前成功置業。他又指,既然房子只供自住,不介意引入較嚴謹的轉售限制,讓折扣更相宜,「我覺得限制可以長些,不只於五年,可增加業主轉售的難度。因為補地價後居屋就可變成一個投資工具,已不是公營房屋。」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