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立法會今日起一連三日辯論施政報告致謝議案。38位來自本港八間大專院校的經濟學者,昨日聯署齊撐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力陳五大理據,證明填海造地不但可負擔,更是「上佳的投資」。學者估算,計劃涉及賣地收入達8400億元,足以收回發展成本,更可滿足住屋、經濟發展等多方面用地需求。參與聯署的學者強調,人才和土地對香港發展必不可少,「填海造地不只是為解決眼前的住屋問題,更是為香港未來、為香港青年向上流」。
「明日大嶼」願景引發不少討論,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於漸、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科技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雷鼎鳴、政府前經濟顧問郭國全等38位學者聯署指出,社會就「明日大嶼」的議論,不少是立場先行及情緒化的口號,甚至流於煽動民情的民粹政治操作,作為經濟學者不得不站出來,用專業知識說明「明日大嶼」不但是可負擔的方案,更加是上佳的社會投資。
創職34萬稅收可觀
學者聯署提出五大理據,力證「明日大嶼」物有所值。學者估算,整個計劃涉及賣地收入達8400億元,扣除初步估算的五、六千億發展成本,賣地不但可以收回發展成本,更有盈餘二、三千億,若計及計劃新增34萬個職位衍生的稅收及經濟收益,「財政收入肯定十分可觀」。
根據政府最新計劃,首階段交椅洲填海1000公頃,可提供4000萬平方呎商業樓面,等同中環八成面積;計劃最多可提供40萬個住宅單位,公私營房屋七比三,即28萬個公營單位、12萬個私樓單位。
政府財力綽綽有餘
聯署又提到,填海成本較收回新界棕地或農地的低,而人工島鄰近港島及大嶼山,交通基建效益高,亦較容易按環保、低碳和智慧城市的標準整全規劃,可為社會帶來多方面效益,例如提供社區設施用地、減輕三條過海隧道負荷,以及疏導新界西交通等。
聯署強調,填海工程費可攤分二、三十年進行,以特區政府的財力,應付計劃「綽綽有餘」,就算出現一定超支,也有足夠安全空間,保持香港公共財政的穩健,綜合各項考慮,「明日大嶼」是上佳選擇。
「填海是無可避免、必不可少」,參與聯署的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宋恩榮稱,「填海造地不只是為解決眼前的住屋問題,更是為香港未來、為香港青年向上流」。他舉例,政府鼓勵多元經濟發展、鼓勵年輕人創業,他反問:「中環商廈月租200元一平方呎,年輕人如何創業?」
發展也可有利環保
另一參與聯署的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何濼生認為,反對「明日大嶼」以青年人佔多,原因跟他們被人灌輸負面信息有關。與收回棕地等零碎土地發展比較,填海更有利規劃及發展,可以為青年人帶來更多機會。至於有質疑填海影響生態,他認為發展對環境保護不一定只是「失」,也有「得」,他舉例,以往工業發展產生不少二氧化硫,造成污染,漸漸有了經濟基礎就改用低硫煤,甚至有條件去開發可再生能源。
行政會議成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昨在Facebook轉貼有關新聞,他稱認同學者的說法,「事實便是事實,口號政治始終改變不了事實。」又提到填海可大幅改善港人平均居住空間和生活質素,「這些願景目標,而非不斷爭拗內耗,才是我們追求的東西。」
(來源:大公報)
責任編輯:Car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