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大公報發表署名為龔之平的「從港台兩場選舉結果看民心走向」系列評論文章之三《拚民生才能得民心》,文章指出,台灣、香港的兩場選舉結果,充分展示了民生優先的強大民意,民生優先,是對執政者的最大考驗。
全文如下: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
港台兩場選舉結果,就充分展示了民生優先的強大民意。
政治掛帥 敗選咎由自取
「肚子扁扁,也要投阿扁」─這是台灣選舉政治中曾經出現的神邏輯。台灣人民曾給陳水扁八年執政機會,但他整整折騰八年,讓台灣付出兩岸關係惡化、經濟停滯、民生困頓的沉重代價。2016年1月,台灣人民再次給民進黨機會,蔡英文大勝國民黨朱立倫300多萬票,但僅僅兩年多過去,民進黨即在「九合一」選舉中慘敗,蔡英文也不得不辭去民進黨主席。
有輿論戲稱,台灣現在的最大黨是「討厭民進黨」。一個兩年多前才大獲全勝的執政黨,為何快速地淪落到如斯境地?賴清德在「深切反省」時說了大實話:敗選原因一句話,就是施政不得民心。
蔡英文挾洋自重、肆意破壞兩岸關係、把台灣經濟推向絕路已被千夫所指,她在民生領域的施政也是意識形態和政治掛帥。以能源和環保政策為例,民進黨長期頑固堅持「廢核」,蔡英文上台之後立即大力推行「非核家園」及2025年零核電等政策,使得島內電力穩定難以保障,頻繁發生大停電嚴重影響經濟民生,被迫更多使用落後的燃煤發電,造成新北市、台中市等許多地區空氣污染愈來愈嚴重。國民黨候選人大打「反空染」議題,侯友宜在新北大勝民進黨蘇貞昌約30萬票,盧秀燕在台中大勝民進黨林佳龍約20萬票,在在說明蔡英文無視民瘼的能源環保政策有多麼不得人心!在勞工、醫療、社保等民生政策上,蔡英文也是政治掛帥,比如她推動年金改革,更多盤算的是打擊藍營票倉軍公教等群體。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和「新南向」等政策,更害慘台灣百姓,陸客進不了台灣,貨出不了台灣,百業蕭條,很多百姓陷入「口袋扁扁」的窘境。在高雄市,許多原本支持民進黨的計程車司機用200多輛車拼成一個大大的「苦」字,向民進黨發出無聲的抗議。韓國瑜到雲林縣助選時,深受菜價崩盤之苦的農民拿着高麗菜下跪陳情。這次台灣選舉有一大特徵,就是漠視民生的民進黨在南部也踢到鐵板,只保住屏東縣、台南市、嘉義縣,許多深綠地區再現藍天,連被其視為大本營的高雄市和「民主聖地」宜蘭縣也輸了。
不難看出,台灣的民意格外清晰,民進黨大搞「統獨爭議」和族群分化,單靠喊喊「守護台灣」、「守護民主」等空洞口號就能騙取選票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回到香港,在九龍西立法會補選中,「反共抗中派」、「禍港亂港派」、「破壞派」李卓人,輸給「經濟民生優先派」、「愛國愛港派」、「建設派」陳凱欣上萬票。從兩人的政綱看,陳凱欣聚焦的是經濟民生問題,包括紓緩基層住屋困難、改善公營醫療服務、減輕家長育兒負擔、研究落實女性法定「全薪產假」安排、劃一公眾假期與法定假期為17日等,處處考慮的都是市民福祉;李卓人則是只顧個人作秀、空喊政治口號、製造社會對立、阻礙香港發展。補選結果在在顯示,空頭政客不受歡迎!
長期以來,香港反對派尤其是激進本土派阻撓和破壞經濟發展及民生改善,反對修高鐵,反對建港珠澳大橋,反對建機場第三跑道,反對新界東北發展,反對填海增加土地房屋供應……他們不擇手段,在立法會「拉布」,提司法覆核,街頭鬧事,無所不用其極。
從九龍西今年兩場立法會補選的結果看,香港的民意也格外清晰,反對派大搞政治對抗、撕裂社會、為反對而反對,單靠喊喊「守護香港」、「守護民主」等空洞口號就能騙取選票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了!
民生乃最大政治
民生優先,是兩地選民的殷切期盼。民生優先,是政治人物的為政之本。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政以德,多行仁政……這些都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對封建統治者的基本要求。
「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這是清代鄭板橋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時寫下的詩句。一位封建社會的低階官僚都能有如此濃郁的民本情懷,現代社會的政黨和政治人物更應該明白民生是最大的政治。
台灣和香港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的地區,應該湧現出更多理性務實、民本情懷強烈的政治人物。令人欣慰甚至驚喜的是,這次台灣選舉,很多高舉拚經濟、拚民生大旗的候選人脫穎而出。「賣菜郎」韓國瑜憑着一瓶礦泉水乾乾淨淨選舉,颳起沛然莫之能禦的「韓流」旋風,不僅以摧枯拉朽之勢攻下民進黨老巢高雄市,更帶動起國民黨選情,被譽為「一人救全黨」的英雄。韓國瑜特別貼地,政綱就是拚經濟、拚民生。他心疼高雄「又老又窮」、農漁民賣不出貨、被迫「北漂」求生的南部青年找不到回家的路,幾句大白話就點中民進黨執政的死穴,他又以「東西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帶給市民希望。有人說,韓國瑜是「非典型政治人物」;有人說,韓國瑜是「新典型政治人物」。
在香港,被譽為「民生特首」的林鄭月娥勵精圖治,全力破解土地房屋供應難題,加大扶貧力度,下決心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大幅增加教育投入,優化長者生活津貼制度……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措施惠及廣大市民,得到社會廣泛認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在許多場合高度肯定特區政府施政。今年七月一日他在出席慶回歸活動致辭時指出:「(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聚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充分發揮香港的有利發展條件和獨特競爭優勢,積極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推出一系列政策舉措,取得明顯成效,實現了良好開局。」
香港建制派理性問政,聚焦經濟民生,堅定不移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得到愈來愈多市民認同,建制派在立法會地區直選中的總得票率呈不斷增長之勢。陳凱欣這樣情繫民生的青年政治人才不斷湧現,愛國愛港力量不斷發展壯大。
無論在台灣,還是在香港,政治折騰實在太久了,選民早已對那些一味大搞政治對抗和社會撕裂的空頭政客深惡痛絕,由衷歡迎韓國瑜這樣的「新典型政治人物」,由衷歡迎陳凱欣這樣的「建設力量」。台灣選民用手中的選票懲罰了民進黨,九龍西選民也用選票教訓了香港反對派。
以民為本 發展成果人民共享
民生優先,是台港兩地的現實需要。民生優先,是對執政者的最大考驗。
近年台灣的民生難題愈來愈多,民眾對教育、醫療、環保、社會保障等愈來愈不滿,就業難、收入低的問題尤其突出,台灣淪為低薪社會,很多青年成為入不敷出的22K族(即每月收入僅2.2萬新台幣),只能出走台灣尋找發展機會。香港多年來積累許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如貧富差距問題突出、樓價高企、房屋供不應求、大型基建項目受累於反對派「拉布」阻滯嚴重、人口老化造成公共醫療資源緊絀等等,青年向上流動渠道不暢引發的社會問題尤其令人憂慮。
解決民生難題,需要台灣和香港社會盡快擺脫政治紛爭和社會撕裂,凝聚共識,加強團結,齊心協力謀發展。政治人物特別是執政者更要理性務實,以蒼生利益為念,聚精會神抓建設,攻堅克難拚民生。
在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將「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列入十四個基本方略,強調「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中央政府也特別關心台灣同胞和港澳同胞的福祉。今年初大陸出台31條惠台措施,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一年來,中央有關部門深入調查研究,梳理出港澳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近50項,按照「突出重點、先易後難、分步推進」的原則,聚焦解決港澳同胞普遍關注、影響面較大的訴求,受到港人的極大歡迎。今年9月1日,國務院印發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正式實施。這一系列措施便利了港澳台同胞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港澳台地區順應大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必定能為改善民生提供更大機遇和創造更好條件。
習近平主席去年「七一」在香港發表重要講話,對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提出希望,特別強調「要以人為本、紓困解難,着力解決市民關注的經濟民生方面的突出問題,切實提高民眾獲得感和幸福感」,「關心、支持、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不負習主席的囑託,香港特區政府要加油實幹,香港各界也要鼓勁支持!
來源:11月30日大公報A2版
責任編輯:gl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