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國內首個AI查癌系統 頂級專家技術秒查胃癌

2018-12-14
AI檢測模型和應用系統腫瘤識別率超過95%。圖為醫生在做內鏡檢查。記者敖敏輝 攝

AI檢測模型和應用系統腫瘤識別率超過95%。圖為醫生在做內鏡檢查。記者敖敏輝 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敖敏輝)記者14日獲悉,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33名以教授為主的研究團隊和20多名計算機專家AI技術團隊經過半年努力,在2萬病例60多萬內鏡影像數據基礎上,成功建立起國內首個上消化道腫瘤AI檢測模型和應用系統。其中,在內鏡檢查中,AI平台能夠秒級提示惡性腫瘤胃癌、食管癌早中晚期不同階段病變概率。在2個月的臨床試用中,識別準確率超過95%,達到頂級內鏡科專家的技術水平。該平台得到大範圍推廣和應用後,將極大推動我國上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不僅提高治癒率,還大量節約醫療資源。

50餘專家攻關 腫瘤識別率超95%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華表示,尋找更高效更準確的早診方法,成為了我國改善上消化道腫瘤發病與預後的關鍵。記者敖敏輝 攝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華表示,尋找更高效更準確的早診方法,成為了我國改善上消化道腫瘤發病與預後的關鍵。記者敖敏輝 攝

據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主任徐瑞華介紹,我國消化道疾病多發,特別是消化道腫瘤,全球50%以上的患者發生在中國,且其中85%的患者在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嚴重威脅居民身體健康。

今年5月,該中心初期投入500萬元,組建人工智能實驗室,開展《上消化道人工智能診療決策系統的研發及推廣應用》項目。50多名醫學及計算機專家組成的攻關團隊,採集了來自新疆、廣東共4家醫院2萬名病例60萬份內鏡影像數據,再借助我國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形成高性能計算平台和上消化道腫瘤大數據平台。經過專家組數月努力,在複雜的改良計算方式下,人機互動學習,建立起上消化道腫瘤多場景、多模態的人工智能診療模型和應用系統。

該系統是國內首個由醫院自主研發並具有完整知識產權,首個覆蓋常見腫瘤篩查、診斷、治療全過程,首個以專科聯盟為依托、促進分級診療協同發展為目標的腫瘤人工智能系統。

徐瑞華介紹,過去兩個月,根據該應用系統在試用初期的數據分析顯示,惡性腫瘤識別準確率已達到95%以上,這相當於頂級內鏡科專家的水平。

項目總負責人、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鏡科主任徐國良稱,早期胃癌、食管癌存在一定比例的漏檢,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海量影像數據,即使深埋於不同角落的細小病變,也能夠發現。

對於這種病變,系統在運行中也幾乎能夠做到實時提示。「內鏡設備掃過,圖片同步上傳至雲端,高速運轉的AI診室就立即進行分析,只需要不足1秒就可以將掃瞄部位病變與否的結果上傳至電腦屏幕。」徐國良說,以往做一個精細檢查,至少需要半個小時,而在這個模式下,至少可以節約一半以上時間。

將推動常見腫瘤的診療應用

上消化道腫瘤AI早診早治項目泛中南地區腫瘤專科聯盟。記者敖敏輝 攝

上消化道腫瘤AI早診早治項目泛中南地區腫瘤專科聯盟。記者敖敏輝 攝

目前,該系統處在智能診斷這一單病種單應用階段,按照項目計劃,接下來,將逐步實現單病種系統化應用,即篩查、診斷、治療的系統化人工智能輔助決策,最後,將攻關常見腫瘤的全面應用。

記者瞭解到,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投入運用的同時,範圍也將進一步擴大。當天,該中心與國內15家醫院成立上消化道腫瘤AI早診早治項目泛中南地區腫瘤專科聯盟,通過整合聯盟醫院的研究資源和數據信息,加快項目的完善和應用,同時,向合作意願大力普及推廣,增強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技術。

據介紹,在該系統下,基層醫療機構對上消化道腫瘤的診斷效果將達到頂級醫院的水平,甚至鄉鎮一級衛生院也能夠實現。因此,其應用推廣可以解決我國內鏡醫生少、精細檢查耗時、醫院技術水平層次不齊的矛盾,社會意義重大。近期,該中心將把該項目上報至國家衛健委,有望得到國家層面支持。

責任編輯:遠航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