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第七屆中國慈展會深圳舉行 全面呈現我國扶貧新業態

2019-09-20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熊君慧)第七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以下簡稱「慈展會」)今天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行。本次展覽以「聚焦脫貧攻堅 共創美好生活」為主題,全面呈現我國扶貧領域的最新業態和成果。

9月20日上午,民政部副部長王愛文宣佈第七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啟動,並出席國際公益主題研討會。王愛文在研討會致辭中指出,慈展會是國內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國際化的慈善行業盛會,迄今已成功舉辦六屆,社會成效與影響力不斷擴大。前六屆慈展會累計吸引了8273家國內外機構參展,舉辦各類公益慈善活動1300余場,對接項目2234個,對接金額454億元,已經成為動員引導社會各界,特別是慈善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平台。2018年起,慈展會主題進一步聚焦脫貧攻堅,向全社會發出慈善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時代最強音。

王愛文強調,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攻城拔寨的衝刺階段,更加需要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慈善力量的廣泛參與。希望廣大慈善力量堅守初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匯涓成流、盡銳出戰,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的決勝戰役。希望各級民政部門和廣大慈善力量積極擔當作為,推動慈善事業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更大作用;根植我國慈善扶貧的生動實踐,總結完善慈善扶貧的有效模式;堅持方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發展之路。

本屆慈展會主場館設脫貧攻堅主題展館、消費扶貧展館和公益體驗館,展館總面積約42500平方米。脫貧攻堅主題展館,重點展示在脫貧攻堅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的優秀項目、典型模式和創新案例,特別是首次設立深度貧困地區專題展區,為進一步講好脫貧攻堅「中國故事」、集結減貧發展「中國智慧」、探索慈善扶貧「中國方案」搭建了有效平台和參與渠道。消費扶貧展館重點展示對接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脫貧的扶貧類產品。公益體驗館重點展現智能化的生產方式和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在服務特殊群體和推動貧困地區發展中的創新運用。

四張剪影講述央企精準扶貧之路

本屆慈展會共吸引了791個機構、896個項目和917種消費扶貧產品參展。走進脫貧攻堅主題展館,名企雲集,繡娘萬祖敏正在華僑城集團展位現場作業,身著苗族服飾、凝神穿針引線的場景,在人頭攢動的展館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萬祖敏來自貴州省黔東南州三穗縣,這是華僑城集團多年來定點幫扶的貧困縣之一。2017年,她參加了華僑城派出掛職的扶貧幹部、寨頭村第一書記尹劍組織的留守婦女培訓班,並進入村裡第一家以苗繡為主的村企工作。「做得多一天可以掙100塊。」萬祖敏對記者說。派駐幹部煥新脫貧攻堅思路、苗繡村企撬動產業扶貧引擎——這是華僑城集團精準扶貧「六大路徑」在寨頭村的生動實踐,也是其此次參展慈展會向公眾展示的第一張「公益慈善」剪影。

在本屆慈展會華僑城集團展位,記者看到華僑城精準扶貧品牌形象由六個不同顏色的「手掌」組成互動感的圖形,寓意華僑城及旗下子公司戮力同心、扶貧攻堅,也代表華僑城精準扶貧「六大路徑」——人才扶貧、產業扶貧、基金扶貧、旅遊扶貧、短板扶貧、文化扶貧。華僑城經過多年接力探索與奮鬥,逐步明晰了這六大幫扶思路,並在實踐中探索「文化旅遊+美麗鄉村」「產業扶貧+鄉村振興」特色之路,不斷為美好生活賦能。

貴州是國家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之一。早自2003年,華僑城集團便與該省黔東南州三穗縣和天柱縣結成對口定點幫扶關係,一組數據可管窺其幫扶定力:截至目前,華僑城已在兩縣投入定點幫扶資金累計超700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6016人次,提供公益扶貧崗位1482個,培訓人才544人次,援建幫扶項目124項,接收81人次當地基層幹部到華僑城掛職鍛煉,統籌旗下58家企業舉辦專場招聘會4場,參與打造黔東南州「D球村」扶貧電商平台……

作為中國旅遊集團20強,華僑城精準扶貧路徑也頗具個性化色彩,在全國多地參與建設和運營旅遊扶貧項目,為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貢獻「華僑城智慧」和「華僑城方案」,如貴州三穗縣頗洞村旅遊示範點,貴州天柱縣三門塘、金鳳山旅遊景區,西藏林芝華僑城南山國際汽車營地項目,雲南元陽哈尼梯田景區等等。

100個美麗鄉村計劃

在海南三亞中廖村,村民黃菊金每天都扮演著「兩重身份」。

每天清晨,她先是日出而作、躬耕田間的農民;結束勞作後,她又以中廖村演藝隊領隊亮相——這是華僑城為當地「鄉村振興」量身打造的項目,也是其「100個美麗鄉村計劃」之一。

依托農旅結合,帶動鄉村產業振興,這是華僑城為「鄉村振興」貢獻的「中廖方案」。華僑城海南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打造海南中廖村、文門村、天涯小鎮、南山村等美麗鄉村項目過程中,華僑城以農業農村資源為依托,通過創造就業崗位等形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村民更多參與並分享鄉村產業振興的收益。在中廖村演藝隊負責黎錦織藝展示、年過五旬的麥亞連對記者說,原來沒想到織黎錦不僅引得遊客欣賞,還能有一份表演收入,日子終於不用再過得苦巴巴了。

華僑城集團總經理姚軍表示,華僑城在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堅持立足當地發展現狀、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依靠路徑創新,激發內生動力,打磨具備當地特色、可持續的方案。

耕耘美麗中國

年齡最大者65歲,最小為10歲,這是深圳的一支環保志願教師隊伍。每周,他們都會來到華僑城濕地自然學校,開展自然教育。地處深圳繁華中心區的華僑城濕地,是國際候鳥遷徙線上的重要中轉站之一,擁有原生紅樹林群落及種類豐富的動植物。2007年,華僑城集團從深圳市政府接管這片濕地,秉承「保護、修復、提升」的原則,歷時5年、耗資逾2億元進行保護性修復、持續性提升,打造了目前中國唯一地處現代化大都市腹地的濱海紅樹林濕地。

前人栽樹,但後人不能止於乘涼。如今,生態文明建設事業,更需從縱向代代相傳的精神內涵,橫向內化為人人有責、涵蓋各方各面的行動自覺。而早自2014年,華僑城便成立了全國首家自然學校,秉承「一間教室,一支環保志願教師隊伍,一套教材」的「三個一」運營模式,攜手環保志願教師研發多元化課程,面向社會免費開展自然教育,覆蓋老中青少各個年齡段,受眾超百萬人次,其據此創辦的華基金獲得深圳關愛行動「十佳公益機構提名獎」。

責任編輯:陳西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