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當鄉村遇見藝術 「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展現鄉村蓬勃風貌

2019-10-22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近年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藝術鄉建成為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最熱的話題之一,中國在藝術鄉建上有一系列實踐和討論。由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聯合主辦,華僑城策劃規劃聯盟和華僑城創新研究院承辦的「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深圳」近日在華僑城創意文化園C2展廳開幕,展覽持續至11月5日。此次展覽一方面關注 「藝術、生態、智能」,另一方面聚焦「富強、美麗、美好」。主策展人、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教授表示,展覽旨在為我國鄉村振興的重要戰略尋找各種新的可能性,同時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並試圖通過藝術激活傳統文化、找到將人文建設、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融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的路徑和方案。

來自海南三亞中廖村的黎族婦女在現場演示黎錦的織造工藝。記者毛麗娟攝

來自海南三亞中廖村的黎族婦女在現場演示黎錦的織造工藝。記者毛麗娟攝

此次展覽用圖、文、影像與多媒體結合的方式呈現了中國7個鄉村的自然、人文、風俗之美。展覽項目包括:由渠巖教授主導並擔任分策展人的廣東順德的青田村的藝術鄉建,左靖教授主導並擔任分策展人的浙江泰順徐岙底村的藝術鄉建,靳勒教授主導並擔任分策展人的石節子村的藝術鄉建;另外還有華僑城主導的,由任玨博士、獨立策展人尹毓俊擔任分策展人的海南中廖村、文門村等及深圳光明小鎮逕口村,安仁南岸美村的藝術鄉建;由焦雯擔任分策展人的浙江松陽陳家鋪、斗米岙村、後畬村的藝術鄉建。

鄉村建設應關注文化、心靈建設

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衛民,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麻國慶,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華僑城創新研究院院長許重光,華僑城(海南)集團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趙傳建,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副秘書長張喆,國務院參事王京生以及前述策展人、藝術家等百位嘉賓參加了當天的開幕式活動及圓桌論壇。

方李莉在致開幕詞時表示,本次展覽是一個由來自不同主體主導及參與的帶有學術思考的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之所以將其稱之為學術思考展,而不是成果展,那是因為中國的鄉村振興工作尚在路上,尤其是在新的時代將藝術與鄉村建設結合的方式還在努力的探索之中。

此次展覽一共提出了兩組關鍵詞,第一組是「藝術、生態、智能」。方李莉認為,藝術在該次展覽中有三層含義:一是以藝術激活鄉村的傳統產業,二是藝術激活鄉村的傳統民俗文化,三是近年出現的藝術家進駐鄉村的現象有助吸引大量人才與知識向鄉村轉移。至於生態,則是指在被藝術激活的傳統產業和傳統文化基礎上,滋生出的生態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所謂智能,是互聯網,物聯網,智能化生產,包括新能源、新的交通技術等在鄉村的建設,這是實現藝術鄉建和生態鄉建的基礎。

圖為展覽上介紹松陽進行藝術鄉建的故事。記者毛麗娟攝

圖為展覽上介紹松陽進行藝術鄉建的故事。記者毛麗娟攝

此次展覽的第二組關鍵詞是「富強、美麗、美好」。方李莉指出,富強和美麗都是可以通過經濟建設來達到的,而美好卻僅僅靠經濟是做不到的,其需要心靈回歸,心靈相通。也就是說,今天的鄉村建設不僅是經濟建設,也是文化建設和心靈建設,作為「高感情」產業的文化產業,必須要有人的情感參與其中,而這些人不僅是到鄉村去旅遊,去接受鄉村知識和鄉村景觀洗禮的人,還包括提供鄉村知識和情感互動的當地村民。

展覽中,「遇見中廖」展示了海南三亞中廖村通過鄉村演藝活化了黎錦、黎陶、黎族歌舞等傳統文化,在新老村民的共同參與下,形成具有典型海南特色的鄉村新風尚。「安仁·藝美南岸」則呈現了成都安仁南岸美村打造的川西林盤創新示範項目,以村民共建、共享、共治、共生的新模式,形成了具有華僑城風格的鄉村振興樣板。作為深圳城市化進程中的活化石,光明小鎮逕口村也在展覽中向觀眾展示了從城市邊緣村莊到都市新家園的發展脈絡。而作為逕口村傳統藝術代表的麒麟隊也從展區「躍動」至開幕舞台,為現場嘉賓表演了酣暢淋漓的舞麒麟。

華僑城將推動百個美麗鄉村建設

開幕式上,主辦方代表華僑城創新研究院院長許重光介紹了華僑城集團近年發展模式的轉變,作為中國文旅行業的龍頭企業,華僑城正在實踐「文化+旅遊+城鎮化」的創新發展模式,致力成為我國全域旅遊的示範者和標桿企業。

華僑城(海南)集團有限公司助理總經理趙傳建在開幕式上詳細介紹了華僑城的美麗鄉村建設戰略。2017年,華僑城海南集團開始建設中廖村,對中廖村進行深度文化挖掘, 在建設中注重保留原生態,就地取材,打造了村上書屋、黎族演藝、特色民宿、研學課堂等一系列美麗鄉村產品。2017年11月中廖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授予「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2019年7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中廖村列入「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在華僑城2019-2021年的發展戰略中,美麗鄉村建設被納為華僑城重要發展戰略,在實施這一戰略的過程中,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針,計劃5年內建成25個美麗鄉村,到2035年,華僑城將推動100個美麗鄉村的建設,為國家鄉村建設提供新的實踐範本。

王衛民則表示,不管是鄉村振興還是藝術鄉建,一定要明確誰是主體,不管是從事政府工作還是從事企業開發工作,都應堅持在鄉村開發過程中尊重村民作為主體的地位,無論藝術進村還是項目進村,最終的落腳點是當地的農民,關注農民在其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在其中有什麼樣的收益。麻國慶教授也在開幕致辭中表達了相似的觀點,意即梁漱溟提到的「鄉村建設不是建設鄉村」,鄉村建設強調的是以人民為核心,「鄉村振興」絕不是簡單地「振興鄉村」。

作為2008年把甘肅石節子這個邊遠小山村轉化成石節子美術館的操盤手,石節子美術館館長靳勒分享了12年來藝術給村民生活帶來的變化,他說:「藝術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村裡修了路、拉上了路燈,改造了旱廁,裝上了浴室,拉上了自來水,安裝上了互聯網。藝術讓村民自信了起來,讓村民生活有了尊嚴,村民的身上有了一股自主向上的面貌。」他希望更多的年輕藝術家能夠把自己的藝術知識帶回到自己的村莊,去共同建設我們的美好家園。

圖為展覽山展出的地方戲曲戲服,藝術鄉建讓當地藝術發揚光大。記者毛麗娟攝

圖為展覽山展出的地方戲曲戲服,藝術鄉建讓當地藝術發揚光大。記者毛麗娟攝

用差異化的方式挖掘鄉村價值

當鄉村遇見藝術,藝術鄉建只是藝術家的烏托邦夢想嗎?誰是藝術鄉建的主體?如何定位藝術鄉建的參與方?「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深圳」開幕式上,藝術家、文化學者、政府、村民等討論了「藝術鄉建面臨的問題」、「藝術鄉建中人的情感」、「藝術鄉建的多元主體」三大話題。

在「藝術鄉建面臨的問題」這一席對談中,主導順德青田村藝術鄉建工作的渠巖分享了十多年探索鄉村建設的體會,他談及與十多年前相比,今天的鄉村建設湧入了國家、社會機構、企業、個人等多樣化主體,形成了波瀾壯闊的局面,這是一個好現象,但是問題也非常多,整個社會一窩蜂來到鄉村,無論是文化遺產保護、經濟開發、美麗鄉村建設還是藝術家的介入,大部分無外乎還是權力和資本在鄉村肆意橫行。他指,鄉村的問題是由現代化產生的,但今天我們依然在用現代化的方式、用發展主義的邏輯去解決鄉村問題 ,這是值得警醒的。

中國很大,每個地方都不同。渠巖強調用差異化的方式,用完整的鄉村復興方案而不是單一的經濟開發、建設開發的方案去挖掘鄉村的價值、恢復我們血脈的傳承地。

在「藝術鄉建中人的情感」這一席對談中,靳勒分享了石節子村村民從接觸藝術、相信藝術到參與藝術、創作藝術這一過程中心情、情感、精神面貌的轉變。

中國文化報編輯楊曉華認為,對於藝術鄉建而言,至少有三個環節體現了情感的獨特價值:其一是藝術家參與鄉建的初心和動機、其二是藝術家參與藝術鄉建的方法論和言行(沒有飽滿的情感介入,很難走進鄉村人的內心,很難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其三是作為鄉建目標或者是願景目標而言,情感更具有獨特的價值。

在的「藝術鄉建的多元主體」對談環節,松陽縣副縣長謝雅貞從「松陽的聲音、松陽的魅力、松陽的故事」等方面分享了松陽鄉村振興的經驗與願景。胡珊和趙傳建分別作為企業方代表分享了活化徐岙底村落和在海南探索美麗鄉村建設的故事。趙傳建坦言在中廖村項目初期也曾走過一段彎路,經過摸索後發現藝術鄉建不能做成藝術下鄉,應當遵循鄉村土地倫理法則、遵循鄉村自然生長法則、尊重地域和地區發展的文化脈絡,從而提出了「共生、共享、共贏、共融」的美麗鄉村建設理念。趙傳建表示,中廖村一直在繼承華僑城的創想文化,美麗的鄉村和歡樂的田園將是中廖村未來無限努力的方向。

責任編輯:張岩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