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大灣區惠港16條 港高校盼細則早日出台

2019-11-11
香港多家高校早已在大灣區布局。圖為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實驗室(記者何花攝)

香港多家高校早已在大灣區布局。圖為香港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實驗室(記者何花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何花 深圳報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近日公布「16項惠港措施」,其中提及,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中央政府將會在便利人員、資金、貨物、信息等要素流動方面制定配套支持政策。這一內容在香港高校科研界人士中引發積極反響。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負責人在接受本網記者採訪時,都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開端,可以預見到未來大灣區可以吸引更多香港科研工作者北上;此前香港科研工作者北上會遇到儀器通關難、科研人員流通不便等難題,盼望早日出台對接細則,解決這些問題。

港高校在河套布局10科研機構

在近日深圳福田區剛剛落成並投入使用的6個專業園區中,有兩個園區位於深港邊境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來自香港6所高校的10個科研機構落戶在了這裏,包括香港大學病毒學研究所、港中大(深圳)大灣區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等。此外,還有一批相關行業的港企落地在這些園區。記者了解到,這10家科研機構均由業內知名專家學者領銜負責,服務於大灣區科技創新。這些新落地的科研機構所涵蓋的行業包括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將成為大灣區新的創新策源地。

港大深研院:盼儘快完善細則

「作為港大在內地的分支機構,我們對這些規定的出台表示非常歡迎。特別是關於兩地合作科研,第14-16條,針對兩地在人才流動、實驗場地及儀器設備配套、生物標本過境等等長期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陳嚴接受採訪表示,這對兩地科研人才的合作,利用國內科研機構充裕的科研基金、實驗場地及設備、人才儲備,及促進香港和內地產學研的協同發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據。未來希望在具體執行層面能夠儘快完善細則,就不同領域及個案的要求提出解決方案,特別是怎樣與現有機制融合,為跨境工作的科學家解除後顧之憂,促進深港兩地醫療科技的共同發展。

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陳嚴(記者何花攝)

香港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陳嚴(記者何花攝)

港創業者謝智衡:入駐合作區半年 產品在國內醫院頗受歡迎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全國唯一的跨境合作區。這裏依託香港和內地兩地資源的優勢吸引了一批香港企業入駐。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謝智衡將創業公司妙智科技將公司從香港搬遷至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是看中了這裏的跨境優勢。

妙智科技的手術導航平台(記者何花攝)

妙智科技的手術導航平台(記者何花攝)

妙智科技自主研發人工智能手術機械人,產品可以輔助醫生提高手術準確率。公司入駐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已經半年。謝智衡透露,公司發展較為順利,手術導航的產品將於今年年底拿到歐盟的註冊證,屆時產品將正式對外銷售。另一方面妙智科技的關節產品目前已進入了內地醫院,受到了不少醫生的歡迎,近期已為多家醫院安裝了手術機械人。

香港企業妙智科技已入駐深港科技合作區,圖為創始人謝智衡(記者何花攝)

香港企業妙智科技已入駐深港科技合作區,圖為創始人謝智衡(記者何花攝)

謝智衡坦言,未來如果結合香港和深圳兩地的優勢,則可以使產品的研發方向更具國際視野,同時也更貼合國內患者的需求。「我們希望通過深港科技合作區個平台,吸引更多的精英人才。結合國內研發速度的優勢和香港的國際視野,使產品更優化。在實際執行方面,我們已在香港招聘專家,建立髖關節手術國際醫學研究中心,致力於減少非必要的人工關節置換,並提高患者手術的質量。」受訪中,謝智衡強調,此前公司發展過程中遇到過研發樣機的進出口通關流程難題。未來希望政府層面能在大灣區內推出新措施,減少樣機進出香港和大灣區繁瑣的報關流程。同時,也希望國外的專家和學者到香港時,可以有簡單的簽證手續,隨時進出訪問大灣區。這樣可以促進學術和科研界交流,並方便企業產品的研發。此外,本次惠港16條措施中提及港人在大灣區工作可享受的住房優惠政策,可以方便香港人在大灣區工作,也更有利於企業發展。

責任編輯:喬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