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心理專家:居家防疫勿焦慮 讓生活有規劃

2020-02-01

【文匯網訊】疫情持續發展,學生假期延長,多數時間只能居家。東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鄧旭陽老師建議,人在焦慮情緒作用下易產生「過度恐慌」,要有選擇接收信息,合理制定生活、學習計劃,在家中適度鍛煉,保持身心健康。

首先,要識別「過度恐慌」。人在焦慮情緒作用下,會出現「疑病」症狀,覺得自己可能被感染了,對自己的身體情況非常關注,稍有不適就與「疫情」聯繫起來,加重焦慮感。

「在行為上,可能表現為頻繁測體溫,稍有升高,便懷疑自己也感染了,反覆想去醫院檢查,這在當前並不是理智行為,不但佔用寶貴的醫療資源,還容易讓自己陷入交叉感染的風險中。」鄧旭陽說。

真假難辨的過量信息,是疫情期間引發不良心理的重要原因。對此,鄧老師建議,要選擇性接收信息,只關注幾個重要、可靠並且能給予信心力量的消息源,減少關注發洩情緒的社交媒體,控制信息瀏覽的時長與時段,養成在固定時段瀏覽疫情信息的習慣。

若確需出門辦事,要牢記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但當原定的活動計劃不能實現,大家只能待在家中、無法外出,可能會鬱悶、難受。這時候需要合理制定計劃,把「看、練、動、息」規劃好,逐一落實,經常回顧、總結,看自己是否「言行一致」。

此外,鄧老師建議,在家中也要適度開展體育鍛煉,學打太極拳或者做體操,做一做俯臥撐、平板支撐,鋪開墊子做瑜伽等柔體運動,也可和家人下棋、打牌等,都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好辦法。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之袁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