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世寧
香港廣播處長梁家榮昨日(5月6日)向香港電台同事發出公開信,結尾引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詞句「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似乎是慨嘆自己受到了一些莫名的冤枉。但香港電台在一邊花費公帑,一邊反政府,借疫播「獨」,為「台獨」張目;又屢屢在節目暗藏「反中」「辱警」內容、煽動仇警情緒,這樣一條歧路,不正是作為總編輯的梁家榮幫港台揀的嗎?若是仍然留戀這一職位的高薪厚祿,梁家榮不妨好好糾正港台的報道方針,落實《香港電台約章》(以下簡稱《約章》)中寫明的「讓市民了解社會和國家,培養市民對公民及國民身份的認同感」使命吧。
包容不是縱容 違規必須處置
縱觀港台過往報道,種種有違《約章》之事簡直不勝枚舉。由2014年違法「佔中」起,港台的報道就往往站在反對派一邊,甚至美化「佔中三丑」,為他們的罪行開脫,又邀請涉案被告出席節目公開為自己狡辯。去年下半年,黑暴肆虐全港,港台又多次做出違反《約章》之事。2019年11月20日,港台邀請的嘉賓主持在一檔節目中煽動仇警情緒,事後港台雖將節目重播由網上移除,但此時距節目首播已過去近5個月,港台這樣做法只是掩耳盜鈴,更顯得心虛。到了今年2月中旬,港台另一檔節目《頭條新聞》又被爆出抹黑政府、造謠警隊的問題,而港台編輯部門又以所謂「編輯自主、新聞自由」等理由試圖蒙混過關。到了3月底,又輪到港台英文節目《The Pulse(脈搏)》挑起事端。港台一名女記者以伏擊式提問,向世衞組織助理總幹事詢問台灣的世衞成員資格。但眾所周知,世衞組織由主權國家作為成員參與,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不存在單獨以成員身份參與的問題。港台作為公營廣播機構,聘用的記者竟然不理會「一個中國」,公然為「台獨」勢力張目,事後竟然也沒有享用到港台「即炒」(立即解僱)的優待,實在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好在作為總編輯的梁家榮踏入5月後似乎有所醒覺,在給同事的公開信中終於毫不明顯地指明了這一「紅線」:「一國」原則不能違反。或許是處長大人惜墨如金,覺得點到即止,員工自然心領神會。不過,根據過往經驗,未作出適當懲處之前,這些記者編輯們,恐怕根本只會把公開信小心翼翼的提醒當耳旁風吧。
再看梁家榮在信中回應,又是「包容不同看法」,又是「誠心致歉」,不知情者還容易被這信的言辭打動。然而事實勝於雄辯,多次縱容編輯部門去「自主」的結果就是,這些人不僅不知收斂,反而變本加厲,給港台烙下一個又一個「反中」「煽獨」「仇警」的標籤,最終威脅到廣播處長本人的有效管治。這封公開信,也就成了虛應故事,安撫人心的工具了。對於反覆告誡而不聽的人,繼續包容就等於在縱容,而違規以後不加以懲處,規則也好,《約章》也罷,就成了廢紙一堆。
新聞專業標準失守 後浪愈難見浪花
在《約章》訂明的編輯自主原則中,還有一條是「秉持最高的新聞專業標準」。梁家榮在公開信中引用的詞句出自辛棄疾的其中一首《鷓鴣天》,雖然引喻失義,卻也隱含了他為自己喊冤叫屈的意思,至少表明梁家榮還是個文化人。有趣的是,關於這個「風波惡」,同樣大有來頭。金庸所著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姑蘇慕容氏有四位家臣,其中一位的名字便是「風波惡」。一說此名出處就是這首《鷓鴣天》,但亦有說法指首創者乃唐代詩仙李白。李白曾寫《橫江詞六首》,其中一首是:
海潮南去過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由此可見,梁家榮不說是李白的擁躉,至少也讀過辛棄疾,又或者看過金庸的武俠。反觀港台近年來製作的節目,鮮有深刻剖析時事,抑或文史功力深厚的佳作,而是一味追求「貼地」、通俗,將堂堂公營廣播機構的水準不斷拉低。作為新聞專業主義的傳承者,皆明白客觀持平的報道,準確洞見的分析,不畏強權的勇氣,共同構成了一名優秀的專業新聞從業者的要素。更要避免自己涉事其中,予人瓜田李下之感。如今港台記者編輯頻頻成為各類新聞的主角,表現十分業餘,完全不符合「記者應如實客觀記錄新聞,而盡力避免自己成為新聞」的學術原則,更遑論不時有港台主持被揭露在節目中講粗口的問題。近年港台在不同新聞獎項方面的獲獎情況亦逐漸落後於商業媒體,後生一輩在文化、歷史、專業素養等方面不如自己的前輩,越來越難泛起「浪花」,恐怕也是造成近年獨沽一味宣揚「反中」的誘因吧。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責任編輯: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