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首頁 > 即時新聞 > 即時中國 > 正文
【打印】   【評論】   【推薦】  【關閉】  

人民日報:收入差距持續拉大讓低收入群體失落


http://news.wenweipo.com   [2011-12-08]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城鄉差距(2000年—2010年))

【文匯網訊】據人民日報報道,對於收入差距擴大,要理性和辯證地看待。

現階段中國出現的貧富差距問題,是國家發展進步中的問題。收入差距的擴大,源於分配格局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貧富差距是許多國家都面臨的問題,要想徹底解決也並非一日之功。但是,必須目標明確,方向準確,讓收入差距回到合理的區間。

如果我們社保體系更加完善,看病、養老、住房、教育後顧無憂,這種不安情緒會有所緩解,對於收入的不公平感也不會那麼集中和強烈。

網友說話

許世可:老百姓不仇富,百姓恨的是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甚至貪贓枉法等所謂先富起來的人。收入差距本屬正常,不可能一刀切。百姓懂得這些道理,只是不勞而獲給誠實勞動致富留下陰霾。社會呼喚誠信,尤其誠信勞動,消除部分為富不仁的禍害,讓百姓少些糾結,先富一定能夠帶動後富,共同富裕自然實現。

不老林:最穩定的社會類型是橄欖型或倒U型。如果一個社會原本人數最多的中等收入階層,除了一小部分能往上擠入少數的高收入階層,其他大多數淪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原本的中間階層凹陷下去,變得很小;於是,社會像個被拉開的「M」字。這種社會只能變得越來越不穩定。

lianft:收入有差距是正常、合理的。差距幾十倍、上百倍是不合理的。憑借權力、關係維持的高工資是不合理的。隱性收入無監控、不透明是不合理的。

微博議政

@嘉昌:收入差距成為熱議話題,實質不在差距大小而在差距是怎麼來的。人們不會抱怨比爾·蓋茨或喬布斯與自己收入的懸殊,但對一些人靠壟斷資源、靠出租公權、靠違法亂紀而日進斗金、驕奢淫逸,與為事業操勞、為工作忙碌、為生活奔波的廣大群眾的菲薄收入形成的差距,人心能平嗎?

@賀鏗:有人問,對當今貧富分化如何看?還會加劇嗎?我認為,不下大力氣調整,社會不可能真正和諧,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就是一句空話!很高興看到中央採取了一些措施,提出了「兩個同步」,正在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最低保障水平,儘管力度還有待提高,但是今後至少不會加劇貧富分化。

@陳宏.blog:縮小收入差距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是調整分配格局的當務之急。當前,要加快推進工資立法,改革壟斷行業,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增加收入分配的公開透明度,體現社會公平,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一問:收入差距究竟差在哪?

編輯:在您看來,收入差距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鄭功成:收入差距的產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個人先天的稟賦與後天培養的能力會存在差異,提供勞動的價值就會有所不同,在此基礎上獲得的報酬自然不盡相同。

二是人生機會的差別。每個人獲得工作的機會不同,收入水準也會不同。如同樣一位教授,在香港找一份教職所獲得報酬就比在北京的高。但能不能找到那份收入更高的工作,這與求職機會和雙向選擇有直接關係。機會雖然總是給有準備的人,但有準備的人並不必然有同等的機會。

三是分配製度的差異。一個國家採取什麼樣的分配製度,會明顯影響到收入分配格局。公正的收入分配體制,有可能彌補由於個人稟賦差異或者機會差異帶來的收入差距,而不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則會放大這種差距。

編輯:近年來,我國的收入差距持續呈現擴大的趨勢,這種趨勢是如何產生的?

鄭功成:對於收入差距擴大這個問題,必須歷史地、辯證地看待。

一方面,中國現階段的貧富差距是以共同貧窮為時代背景的,也是在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與生活質量普遍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出現的,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客觀事實。因此,收入差距的出現首先應當看成是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的結果,它揭示了從共同貧窮走向共同富裕必然要經歷一個貧富差距過程的發展規律。

另一方面,以效率為準則的市場經濟體制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礎力量,而市場經濟體制必然導致某些生產要素稟賦差的個體無法分享經濟發展成果,甚至陷入貧困;加上中國選擇的是一條漸進改革發展的道路,不同地區改革開放進程不一,不同群體獲得的政策支持也有差異,帶來的發展機會也不同。因此,現階段中國出現的貧富差距問題,應當是國家發展進步中的問題。

當然,一定的收入差距出現的合理性,並不能掩蓋我國現階段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的一些應當避免或者應當矯治的原因,即收入分配格局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

比如,近30年來,由於當初資本極度短缺而勞動力似乎可以無限供給,很自然地形成了重視招商引資和輕視勞工權益的傾向,明顯存在著強資本、弱勞工的狀況,勞動者所得長期偏低,勞動報酬占GDP之比明顯偏低。

再比如,由於一些政策原因的影響,不同階層和群體之間的收入分配明顯不合理,壟斷行業收入高,企業高管與普通員工之間收入差別過大。更不要說貪腐等違法現象、回扣等灰色收入,以及那種依靠掠奪資源、制假售假致富的現象。這些都進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

二問:所有差距都不該存在嗎?

編輯: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倡導的是合理拉開收入差距,而這樣的導向在相當程度上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應該如何看待收入差距的存在?

鄭功成:因為有個人稟賦、發展機會不同等因素的存在,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有收入差距都是正常的。合理的收入差距還有利於經濟發展,因為根據人的能力與貢獻大小支付有差別的報酬,應當是一種可以激發勞動者向上競爭和提升勞動生產率的正向機制。比如按勞分配的實施,獎金和薪酬制度的推行,就會極大地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收入差距,其實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我認為,對於因個人稟賦、能力、貢獻差異帶來的收入差距,是應該鼓勵和保護的。

但是,有一部分收入差距,是依賴權力的尋租、壟斷地位取得的,這樣的收入差距,不僅影響經濟增長的效率,也會帶來不公平。

我們所倡導的縮小差距,針對的是差距過大和不合理的差距,我們要糾正的是失范的、不公正的分配製度導致的收入差距。比如,損人利己、非法所得、貪污腐敗、坑蒙拐騙等導致的收入差距,就應當堅決杜絕。

編輯:縮小收入差距,您覺得抓手在哪裡呢?

鄭功成:從歷史的、辯證的視角出發,今天的收入差距問題,是以往三十多年漸進改革與政策傾斜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並非一日之寒,要想徹底解決也絕非一日之功。所以,對於收入差距的縮小,也不能期望一招奏效或者可以採取單項措施畢其功於一役,它同樣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特別是初次分配領域的利益調整,只能漸進。但是必須明確目標,找準方向,讓收入差距回到合理的區間、可容忍的程度。

比如,我們曾經在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戰略報告和專門的收入分配改革報告中,都期望到2015年時能夠遏制基尼係數持續攀升的勢頭並降低到0.45,到2020年應當努力將基尼係數下降到0.4,以後再逐步降低,至少要有這樣一個清晰的目標。

至於具體的做法,應該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同時發力,採取"中醫"與"西醫"相結合的療法。

其中,對初次分配失衡格局的調整不能急於求成,宜行"抽絲祛病"的"中醫"療法,在明確國家、企業、勞動者個人所得合理比例的目標條件下,提高就業質量並確保工資正常增長,同時用工資、社會保險、職業福利三位一體的新的薪酬體系替代當前只關注工資甚至只關注最低工資的現象,運用多種措施逐漸提高勞動者報酬。

在再分配領域,步子可以快一些,力度還可以大一些,宜採取"外科手術式"的"西醫"療法,加快財稅改革步伐,提高公共資源對民生福利的投入比重,盡可能地將政府的財政資源、國企收益、土地收益等反饋於民,切實提高對民生福利的投入力度,通過轉移支付提高城鄉居民收入。

三問:我們為什麼覺得不公平?

編輯:現在公眾對於收入的不公平感真的如此強烈嗎?什麼樣人群的不公平感會更加強烈呢?

鄭功成:最近這些年,我們持續在做這方面的調研,結果很有意思。

在2007年的調查中,黨政機關、私營業主、企業員工都覺得收入不公平,只有農民認為收入比較公平。而去年5月,我們在廣東進行的收入分配調查中發現,只有中小學老師認為收入比較公平,黨政機關、私營業主、企業員工繼續覺得不公平,而農民也覺得不公平了。

分析其中原因,2007年的調查中農民覺得公平,可能是因為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稅並開始實行補貼政策,義務教育變成了免費教育,農村五保戶實現了財政供養,農民的收入確實得到了改善。而2010年廣東中小學教師覺得公平,是因為2009年後實施了績效工資,教師們的收入確實得到了改善。

不管原因如何,我們得到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是:對收入分配持不公平感者比較廣泛。

編輯:這種普遍存在的不公平感是如何產生的?是對自己的勞動價值缺乏充分評估和判斷,還是不公平程度真的如此嚴重?

鄭功成:導致人們感覺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來源也是很複雜的。我大致分析過,主要有如下幾種:

第一是收入分配確實存在差距持續拉大的趨勢,低收入群體有失落感。

第二,現行分配製度並不公平,沒有實現勞有所值。我一直都倡導,保證勞有所得是第一步,實現勞有所值才合理,即獲得的收入應當與勞動價值相匹配;最後應當實現勞能共享,即通過勞動不僅獲得合理的勞動報酬,還能夠參與企業收益的分享。顯然,我們還沒有真正實現勞有所值,在一些地方甚至勞有所得都還沒有完全實現,拖欠工資現象就是典型例證。

第三,收入分配的失范現象並不罕見。收入分配不透明,灰色收入仍然存在,在這種不透明的收入分配機制的影響下,人們總覺得別人可能有別的收入渠道,收入比我更高。這就是一部分在很多人眼裡看來收入並不低的人也覺得自己遭遇了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

第四,缺乏穩定的安全預期,它帶來不安和焦慮的情緒,放大了對於收入狀況的不滿。一方面,我們的工資缺乏正常的增長機制,很多人都無法預期在一段時期之後,收入是不是能夠得到增長,生活是不是能因此得到明顯改善。對收入增長缺乏信心,直接導致了焦慮的情緒。另一方面,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完善,人們後顧之憂頗多,也加重了不安全感。如果我們有完善的社保體系,看病、養老沒有後顧之憂,買不起房的人能夠獲得穩定的保障性住房,這種不安與焦慮情緒就一定會明顯緩解,對於收入的不公平感也不會那麼集中和強烈。

      責任編輯:絲帶
人民日報刊文:怎樣為道德撐腰      [2011-12-08]
人民日報刊文:幹部得有精氣神      [2011-12-07]
人民日報談宜黃官員復出事件      [2011-12-07]
人民日報:冷觀華盛頓反華噪音升級      [2011-12-05]
人民日報刊文:選拔優秀女幹部      [2011-11-30]
人民日報:僧人自焚事件踐踏佛教根本戒律      [2011-11-30]
人民日報:在南海上挑釁顯不智      [2011-11-26]
人民日報談藏區多僧人自焚事件      [2011-11-25]
人民日報:正視食品安全的「標準焦慮」      [2011-11-25]
人民日報為發改委反壟斷叫好      [2011-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