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和向紅麗江報道)摩擦托缽的聲音隱含胎音、麥子簸箕撞出雨滴、竹片舞出風聲,竹枝、鐮刀、釘耙、板鋤、罈罈罐罐、石磨水車、水煙筒,平時所見的常物俗器在《雲南的響聲》中都變成樂器,加上現代的聲光電和東巴文化的獨特元素,70分鐘的演出陶醉了海內外660名觀眾。著名舞蹈藝術家楊麗萍原創打擊樂舞《雲南的響聲》自6月2日在旅遊勝地雲南麗江駐場演出以來,上座率持續走高,隨著暑期旅遊大潮的到來,每天演出現已增至兩場。
《雲南的響聲》是楊麗萍繼原生態歌舞《雲南映像》之後的又一力作,節目從各民族原生態生活、生產過程中提煉熟悉的各種響聲,收集雲南各民族傳統文化元素並施以現代表達,讓觀眾樂聽樂看樂意。楊麗萍介紹說:「《雲南的響聲》並不是一個表達故事情節的節目,而是一個表達聲音的演出。我沒把這個節目當做是一場演出,而是代表一方水土的聲音,土地裡的靈魂,大自然的氣息,生命裡的力量,頭腦裡的精神。」《雲南的響聲》於2009年在昆明首演,九年來先後在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巴西、馬來西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近百場的巡演。
生動的響聲有感情
在籌劃麗江駐場演出前,劇組投入5000萬元改造了原麗江雲嶺劇場,用一年時間培訓了12個民族的45名演員,並在各地收集了上百件民間樂器,包括從老撾、緬甸收集來的3米高的大鼓,而《太陽雨》一幕所用的道具麥子就有3噸之多。談及節目創作的初衷和反響,楊麗萍非常欣慰,她說:「我對生活中的響聲,尤其是勞動過程中最樸實生動的響聲有著特殊的感情。風吹樹葉打出來的節奏,水煙筒裡的呼嚕嚕聲……多美。很早以前,我就想把兒時聽到的聲音搬上舞台。經過努力,九年前,我的這個夢想終於實現了。」
麗江楊麗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濤對本報記者稱,「我們打造的這個節目是很真誠的,演員是出力的,演技也是精彩的。」 在目前麗江旅遊演出市場中,有《納西古樂》、《麗水金沙》、《印象麗江》、《麗江千古情》、《麗江戀歌》等,而最晚登台演出的《雲南的響聲》,憑借楊麗萍的聲譽和獨特的魅力,市場表現相當出彩。
《黃山映像》將於8月首演
許濤稱,楊麗萍的藝術已經向多元化開拓,節目遞進推出,代表節目長盛不衰,創新節目亮點頻出,藝術感染力和市場競爭力雙出彩。目前,《雲南映像》在昆明天天演出,《雲南的響聲》每天在麗江駐場演出,公司全資投資的大理《五朵金花》劇場已經在建設中,《孔雀》有望在西雙版納駐場演出,《黃山映像》將於8月首演,《十面埋伏》下半年將赴歐洲巡演。尤其是《黃山映像》以中國人熟知的七仙女和董永的愛情故事作為創作靈感,用現代高科技裝置和燈光特效製造出美輪美奐的舞台效果,以舞蹈+雜技+戲曲的組合讓觀眾如臨仙境如醉如癡。節目還邀請了國際化的主創團隊及製作,德國團隊擔任舞台設計,捷克團隊作服裝設計,澳大利亞團隊提綱音樂創作,楊麗萍擔任總導演、編導,融入黃山美景、徽州文化,傾情打造的視覺盛宴將有更多的驚喜。
責任編輯: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