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13位科學家呼吁對韓春雨啟動調查:為中國學界名聲

2016-10-11
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

【文匯網訊】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這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這場賽跑賭上的,是中國學術界在國際上的名聲。

據澎湃新聞網報道,這一切源於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課題組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了NgAgo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剛發表時,NgAgo被認為是新一代基因編輯工具,可媲美此前有「基因魔剪」美稱的CRISPR技術,被國內部分媒體譽為「諾獎級」學術成果。 然而,之後的故事急轉直下,全球數百家實驗室,歷時5個月的時間,沒有一家宣佈能重複成功。質疑聲越來越大,韓春雨不作正面回應,卻收穫接連的榮譽:河北科協副主席、美麗河北最美教師、10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受惠於NgAgo技術,河北科大獲得了河北發改委2.24億元的財政撥款,用於建設河北科技大學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心。

「是時候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對澎湃新聞、中國青年報表示,科學家有必要站出來表達看法。「處理不好的話,會嚴重影響中國科學家的聲譽。」魏文勝表示,他願意聊聊他所瞭解的NgAgo。作為國內基因編輯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魏文勝在《Nature》、《Cell》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過研究成果。

不只是魏文勝,總計13位中國生物學家決定實名發聲。他們還包括: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魏文勝,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教授熊敬維,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孫育傑,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皓毅、李偉,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中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勁松,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楊輝,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吳強,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大力,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黃志偉,溫州醫科大學教授谷峰。

他們來自不同的研究細分領域,都在NgAgo誕生伊始跟進重複和驗證,大多耗時兩個月,數次重複和驗證無一例外的全軍覆沒。

這13位生物學家一致表示了希望韓春雨能公開所有原始數據,韓春雨所在河北科技大學及其他相關單位(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啟動學術調查。

澎湃新聞分別聯繫了韓春雨、河北科技大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截至發稿前,韓春雨、河北科技大學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皆未回復澎湃新聞的置評請求。

驗證和重複結果:不工作

所謂基因編輯技術,也就是說NgAgo能對基因進行敲除、插入等改造工作。據韓春雨在論文中描述,NgAgo在40多個位點保持了可媲美上一代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的高效切割,即21.3%−41.3%的效率。

科學發表是文責自負(作者對其發表文章的真實性承擔全部責任)的。在論文剛發表時,魏文勝曾正面評價過韓春雨的工作。但意外的是,實驗室4、5個學生經過「各種不同的嘗試」,包括重新設計去調整優化,歷時兩三個月,沒有發現一個基因出現基因編輯現象,「完全沒有陽性的結果」。在圈內瞭解其他實驗室的驗證情況後,魏文勝發現國內外這些嘗試過的實驗室無一成功。

魏文勝向澎湃新聞分析道,面對學術質疑,作者還是有義務回應的。技術方法學論文和生物機制研究不同,後者在數據解讀方面容易產生歧義,在實驗重複性方面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驗證來證明(或者證偽);然而技術及方法學論文的驗證通常比較直接,當一個方法被報道為高效的方法,那麼其可重複性和高效性都必須得到同行證明。在有質疑的情況下,當事實驗室通常會積極配合,自我查糾。所屬研究機構/學校以及研究資助方也會督促檢查。到目前為止,在國內外如此強烈的質疑聲中,沒有任何調查行動,反而當事方頻獲獎勵、榮譽及巨額資助,令人費解。

韓春雨即使不涉及學術造假,也已是學術不端

魏文勝向澎湃新聞分析道,出現這樣的現象,有3種可能:

1.NgAgo技術是高效的基因組編輯技術,但國內外至少上百家實驗室的效率為零,唯一可能是相關課題組隱瞞了關鍵的實驗步驟;

2.NgAgo技術能夠工作,但是效率很低;而國內外至少上百家實驗室的嘗試為不工作,則課題組在論文中嚴重誇大了NgAgo的效率;

3.完全不工作。

對於第一種情況,隱藏關鍵實驗步驟意味著什麼?魏文勝解釋:「這是嚴重的學術不端。」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員教授王立銘是2014年的國家「青年千人計劃」,他遇到了相同的問題。看到NgAgo論文後,他和合作者們懷著激動的心情,開始測試NgAgo方法能否用來定點編輯果蠅胚胎的基因組。果蠅遺傳學研究是王立銘實驗室的專長,王立銘坦言,他和合作者們最初沒有試圖去復盤韓春雨的實驗,因為「基於對科學共同體成員的基本信任,科學同行在分享研究成果時自然會首先默認對方是誠信的、對方的研究成果是真實無誤的。否則一切學術交流和成果分享都無從談起」 。

他和合作者們曾經成功地使用前三代基因編輯技術(ZFN,TALEN,和CRISPR/cas9)對大量果蠅基因進行了高效率的編輯。但在被譽為第四代基因編輯技術NgAgo上,王立銘和合作者們先後在兩個月時間內,測試了上百種實驗條件,試過不同的基因組位點、基因編輯路徑、成分配比等等,皆無起色。「在我們測試過的所有條件中,我們都沒有觀察到NgAgo方法對果蠅基因組的編輯活性。」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王皓毅嘗試過完全按照韓春雨論文中的要求進行實驗,「我有兩個學生,獨立地在重複,嚴格地按照他(韓春雨)發表的細胞系中,使用文章中報道效率較高的三條gDNA進行內源基因的編輯,我們也嘗試了去改進(二次轉染gDNA、延長培養時間等),但沒有陽性結果。所以我們也就不想再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了。」

NgAgo或許不具備雙鏈DNA切割活性

此前,在分析NgAgo技術為何出現大面積無法重複時,曾有業內人士從科學角度分析,韓春雨論文中稱NgAgo可引發宿主染色體靶向位點的DNA雙鏈斷裂,這或許缺乏實施依據和理論依據。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黃志偉從事結構生物學方向的研究,他對通過NgAgo「編輯」的200個左右的克隆進行了測序,僅發現有幾個克隆有點突變,並沒有看到基因敲除和插入。黃志偉說,NgAgo是韓春雨通過Ttago基因催化位點的保守性找到的,如果把保守催化位點氨基酸突變掉,NgAgo應該沒有活性。但黃志偉告訴澎湃新聞,韓春雨曾「親口」告訴他,「NgAgo突變體還有活性」。黃志偉認為「這也很不合乎常理」。這也說明NgAgo的所謂「活性」或許不是來自於它本身。黃志偉認為,這也可能解釋了韓春雨文章中,沒有突變體或者沒有不加NgAgo對照實驗的原因。

北京大學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研究員孫育傑的實驗室專長螢光成像,近來一直致力於發展和使用基於CRISPR和TALEN等基因編輯技術實現染色質DNA的螢光標記,相關成果已經發表。在韓春雨論文發表後,孫育傑實驗室也跟進了。在向澎湃新聞描述他的跟進結果時,孫育傑表示,自己所在的實驗室嘗試用NgAgo去切割兩個內源基因以及整合在基因組的gfp基因,都沒有做出來。

更重要的是,作為其實驗室最在行的螢光成像,也就是用NgAgo去做基因位點標記時,他們發現用NgAgo無法標出端粒,這意味著「NgAgo未必有結合和打開雙鏈DNA的能力」。

孫育傑進一步解釋:端粒有一個特點,它有數千個重複片段,如果用CRISPR或者TALEN這樣的技術去target(靶向)端粒的重複片段的話,由於它有上千次重複,數百、上千個CRISPR或TALE會富集在那些位點,所以在螢光顯微鏡下一眼就看見了,並且這一結果在世界上多個實驗室都已重複出來並發表在多篇文章中。現在對端粒設計NgAgo,我們看不到它上去。「我們這個實驗,基本上可以推測出NgAgo沒有結合雙鏈DNA的能力。」孫育傑說。

責任編輯:京辰

新聞排行
新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