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中大港大參與的大亞灣項目獲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7-01-09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歷來是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中的焦點之一。2016年度這一獎項,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團隊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的中微子振蕩新模式」獲得。「中微子物理可能是粒子物理的未來,大亞灣的實驗結果可能就是標誌著這一領域起飛的時刻」,是美國《科學》雜誌對這一成果的評價。「香港中文大學、港大都參與了大亞灣項目,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王貽芳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參與大亞灣項目令香港高校相關領域的研究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中微子振蕩是一種新的物理現象,即一種中微子在飛行中自發變成為另一種中微子。1998年科學家們首次發現大氣中微子振蕩(對應於q23),2002年發現太陽中微子振蕩(對應於q12)。這兩項成果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中微子振蕩表明中微子有微小的質量,是目前唯一的超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實驗證據。

尋找對應於混合參數q13的第三種振蕩模式是中微子研究的必然。q13的大小關係到中微子物理研究的未來發展,並和宇宙中的「反物質消失之謎」相關,也是粒子物理學28個基本參數之一。以王貽芳為首席科學家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組於2003年提出了原創實驗方案,2011年建成了國際領先的實驗裝置,2012年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率先取得重大成果:發現對應於q13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確實存在,並精確測得其振蕩幅度sin22q13約為0.09。

王貽芳團隊的成果論文發表後,國際著名科學雜誌和媒體發表報道與評論上百篇。美國《科學》雜誌將其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並稱「如果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研究人員沒有發現標準模型之外的新粒子,那麼中微子物理可能是粒子物理的未來,大亞灣的實驗結果可能就是標誌著這一領域起飛的時刻」。「因在中微子振蕩上的基礎性發現與探索,揭示了超越甚至遠遠超越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新前沿」,王貽芳等大亞灣項目組與另外4個實驗組分享了2016年度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是中國基礎科學領域目前最大的國際合作項目,由來中國、美國、俄羅斯、捷克以及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的38個研究機構、約270名研究人員組成。

責任編輯:吳筱惟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