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穗打銅一條街生意再度凋零 樣式不時髦成黃銅復興攔路虎

2017-03-27
恩寧路銅器名聲在外,依然吸引外地遊客到訪 胡若璋攝

恩寧路銅器名聲在外,依然吸引外地遊客到訪 胡若璋攝

顧客咨詢店內銅器器皿的手工價格,坦言價格較貴難買單 胡若璋攝

顧客咨詢店內銅器器皿的手工價格,坦言價格較貴難買單 胡若璋攝

恩寧路上開業打銅的手藝人店越來越少,已不足十家 胡若璋攝

恩寧路上開業打銅的手藝人店越來越少,已不足十家 胡若璋攝

【文匯網訊】 上世紀廣州打銅業興旺的年代,日用品種類及應用最多最廣泛,幾乎遍及生活各領域。銅器皿曾一度在廣州市民的生活中佔據重要角色。但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生活審美的提高,銅製品的傳統樣子,無奈成為小眾追捧。

日前,記者前往門店採訪時,正好碰上了一群來自珠海的遊客。七八個人的小團隊,興致勃勃走進店內參觀各類日用銅器。一個帶蓋的小銅壺售價約莫300元(人民幣)。這個價格,顯然超出了這群顧客的預期。其中,一位年輕的女士帶著心儀的銅盤樣式前來咨詢,店內夥計坦言,「這中蒸魚的銅盤,我們不做。你可以去158號店看看」。

隨後,記者和這位來自珠海的王女士交談獲悉,對於恩寧路的銅器早有耳聞,所以才專程帶著一些時髦樣式的銅盤前來,卻發現賣家或者手藝人的款式一如既往地陳舊,難以融入現代家居的審美之中。所謂定制,價格自然高出生活所需太多。

記者瞭解到,此次專程前來,王女士還代表了一眾對銅盤感興趣的朋友前來考察購買。結果,卻有些讓人意興闌珊。

老玩意復興新思路營銷奏效不長

記者獲悉,8年前,「西關打銅工藝」進入了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天程的打銅老人蘇廣偉也成為了該項目的傳承人。作為恩寧路上擁有非遺招牌的「天程銅藝」,總會吸引不少遊客或市民前來駐足,詢問。

作為「天程銅藝」的少掌櫃蘇英敏,曾經復興銅器在望。三年前接手家傳的門店,在他而言,關鍵不在於學好打銅手藝,而是想方設法令父親的銅藝生存下來。

蘇英敏透露,他也曾針對店內的銅器產品進行分析:銅壺、銅碗、銅勺等雖琳琅滿目,但卻不成系列,沒有章法。後來他結合年輕人的審美,更在線下線上電商平台同時推出的不同尺寸、品種系列的器皿,收穫了一批年輕粉絲買家,讓一度「老土」的銅器變得「新潮」。談及當年自己接手1年時間,老店的營業額就超越了父親10多年營業額的總和。但如今,新鮮勁過了,店內器皿的整體款式依舊時髦不起來,也成為他拓開銷路的一個現實阻礙。

記者也從對街的「偉興銅器」店瞭解到,打銅是個辛苦的工作,能跟上時髦的年輕的打銅師傅整體斷層。據悉,如今聘請一個打銅的老師傅,月薪起碼要2萬元,打出來的銅器器皿也走不了時髦路子。


責任編輯:朵朵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