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成本高融資難受貿易戰衝擊 港商籲更多舉措扶持中小企

2018-09-21
楊自然展示的國橋聯合一些機構研發的環口罩受到市場的青睞。(記者李昌鴻 攝)

楊自然展示的國橋聯合一些機構研發的環口罩受到市場的青睞。(記者李昌鴻 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昌鴻)珠三角港企多數是中小企業,改革開放40年來為內地經濟發展作出了大量貢獻,但是隨著內地人工、原材料和租金等成本的不斷漲,港企面臨眾多挑戰,他們一方面要應對轉型升級的挑戰,另一方面又要面對中美貿易戰的衝擊。在深圳和南昌從事無紡布研發、生產的國橋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自然日前接受香港文匯網記者採訪時概歎,在內地經營中小企業真的不容易,面臨種種經營壓力和融資困境等,他期望國家和當地政府能夠更多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內地融資難 借貸成本較港高近一倍

初見楊自然,他頭髮些許發白,精氣神十足,舉手投足之間散發出幹練和睿智,可見其創業期間所累積的沉澱。楊自然1992來深圳觀瀾設廠,研發和生產醫用無紡布,20多年來,儘管公司發展取得不俗的成績,並在江西設廠。談到中小企業類困境時,他表示,儘管內地民營中小企業為國家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和80%上的就業。但是,許多中小企業跟他的公司一樣,經歷了諸多陣痛和煎熬,包括融資難、創新壓力大、稅務等無形壓力等。

他坦言,因中小企業缺乏實力和規模,在競爭中處於劣勢。近兩年香港政府開始關心中小企業和支持工業創新發展,這也得益於香港工業總會、香港中華總商會等四大商會的推動。現在社會競爭激烈,中小型企業生存困難,如果政府不關心,會導致的大量中小企業關門歇業。有很多像他這樣50-65歲的年齡港商,已有九成關門。

他表示,目前珠三角有七八成香港中小企業做不下去,主要是因為他們轉型困難和創新能力不足,而香港企業拚搏能力不如國內企業,對國內市場也不太適應。珠三角的港資中小企業需要港府扶持,也需要深圳和其他城市扶持,幫助其轉型。他認為,未來十年非常困難,是中小企業的淘汰期。過去十年,香港,韓國、日本和中國台灣在國內工廠退出舞台,傳統企業要麼是發展很大,要麼就是退出,能留下來的少之又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十年,很多中小企業陷入倒閉,也有一些企業成為國內的品牌企業,但是畢竟是少數。

在談到融資難時,他有深切地體會,顯得一臉的無奈,他說:「我公司融資主要在香港,因為手續方便、利率低,但香港融資的問題是錢匯進來容易匯出去麻煩。我們也想在內地融資,但手續很麻煩,需要提供一系列的證明文件,且貸款辦理週期長,如近期我們在內地銀行貸款1000萬人民幣,利率約9%,而香港僅5%左右,內地較香港高近4個百分點,內地融資成本之高可見一斑。

貿易戰令港企雪上加霜 籲多方解困

他表示,如果政府不能好好扶持中小企業,相信很多的產業鏈就會斷掉,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不能缺乏許許多多有活力和生機的中小企業。只有中小企業發展的好,他們才能長成參天大樹,才能使國家欣欣向榮,促進國家的發展。因此,他希望國家的政策有一些接地氣的支持和扶持政策,否則,中小企業將會慢慢的走向消亡。

國橋經過自動化升級後生產效率獲得大幅提升。(記者李昌鴻 攝)

國橋經過自動化升級後生產效率獲得大幅提升。(記者李昌鴻 攝)

許多老的問題和困難已讓中小企業棘手,而中美貿易戰的爆發令許多出口的港企雪上加霜。他公司無紡布大部分出口歐美等海外市場,此次貿易戰美國一些進口商考慮成本大增,將可能會尋找替代市場產品,從而影響和衝擊他們的出口訂單。對於三四季度的出口,楊自然顯得有些悲觀。他表示,珠三角大部分港資中小企業出口美國,他們客戶同樣也不敢隨便下訂單。

貿易戰已打壓了人民幣匯率走勢,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導致他們損失很大,如果未來兩國貿易戰進一步升級,人民幣匯率大幅波動將導致他們出口收益進一步萎縮。對此,他十分擔心。為了應對貿易戰,他們公司準備加大對「一帶一路」國家市場的開發,想辦法逐步化解美國市場萎縮的風險。

他擔憂,中美貿易戰也波及股市,許多股票跌至歷史低點,一些購買了金融產品的中小企業損失巨大。而目前內地中小企業融資難,隨著訂單持續減少和資金供應下降,他預計未來有可能醞釀新的金融海嘯,如果金融海嘯真的來了話,很多企業都會倒閉,將會導致成千上萬人失業。

內銷潛力大 唯拓品牌知易行難

談到拓展內銷時,楊自然表示,2003年他們開始創立自己的品牌,但總的來說,打造自主品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截至目前都未見成效。

他認為,儘管內地13億人口的市場潛力巨大,但是,現在內地銷售通道已經改變,以前中小企業是將產品賣給貿易和批發公司,現在是通過淘寶,京東等電商平台售賣,由於競爭激烈,儘管銷售可以增加三至五倍,但是利潤差別不大。在電商市場中競爭,沒有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品牌是很難生存下去的。楊自然表示:「公司高層一直在溝通商量,未來十年商業模式將會發生飛躍式的變化,公司想要持續地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品牌效應,因此要不斷的創新轉型將弱項轉化為強項。」

因此,港企要想在電商競爭中獲得一杯羹,沒有自主品牌自然是不行的,並且這個自主品牌還要有很好的影響力,否則很難生存下去。所以,他認為香港政府需要更多幫助港企在內地拓展市場和推廣品牌,給香港中小型企業更多的扶持。否則他們很難在13億人口大市場中突顯出來,未來必將淘汰一些銷售能力不強、創新不足和轉型不成功的企業。未來十年,如果港企沒有很好地把握網絡銷售和大力拓展「一帶一路」市場,他相信香港中小企業能夠存活下來的一定是少之又少。

聯合創新升級產品 環保醫療產品受青睞

儘管面臨許多挑戰,但楊自然並沒有屈服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難題,而是通過聯合一些大學和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等進行技術創新,以增強自身本領和競爭實力,實現持續發展。

都說做管理的人都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眼睛,楊自然發現,海內外市場在不斷地轉型升級,客戶對產品品質和功能的要求也在不斷升級,因此,研發和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深圳,他們與香港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等高等院校及研發機構合作;在南昌,他們與江西師範大學、南昌航空航天學院和江西大宇學院等合作,所研發出的高溫過濾材料,適用於所有的氣體和液體高溫過濾。

國橋生產的無紡布出口歐美和行銷內地,圖為國橋深圳工業園區。(記者李昌鴻 攝)

國橋生產的無紡布出口歐美和行銷內地,圖為國橋深圳工業園區。(記者李昌鴻 攝)

同時,國內外政府對環保宣傳的大力推動,高附加值的醫用環保口罩、床單、手術衣和隔離衣受到市場光大客戶的青睞,於是,他們和香港生產促進局等科研機構合作,研發出可降解的環保用品。他相信,隨著社會環保的發展,這些環保醫療用品需求會越來越大,用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儘管未來仍面臨眾多挑戰,但楊自然認為,只要橫下心來搞研發和合作創新,既可以提高產品附加值,又可不斷將產品進行升級疊代,提高競爭的門檻,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高品質需求,這樣公司的發展才會穩健和持續。

「香港魚」游入內地大海 深圳工廠的黃金十年

「內地改革開放給我帶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我就像一條魚從香港小魚缸游到了內地的大海,因此我十分感恩改革開放給我帶來的機遇。」楊自然由衷地感歎道。

講起到內地創業故事時,楊自然向記者娓娓道來,早在1985年他在香港開設公司,因內地改革開放帶來巨大機遇,1988年他遠赴上海做無紡布業務和服裝的輔料貿易,並將業務拓展至湖北、河北和四川等地,並在湖北開設了第一家無紡布工廠,但是當地環境因素影響工廠運作並不成功。此後,他轉至江西靖安重新開無紡布工廠,業務發展不錯,但是,好景不長,他的好搭檔調走,因感覺找不到一個可信任的合作夥伴。於是,他便將工廠搬到深圳。

到深圳他才發現,這裡不但離香港近,更重要是發展機會多,人才易招,也是在深圳,他迎來黃金發展十年,真正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4年他的深圳觀瀾工廠開業,面積為4000平方米,聘請60名員工,剛開始只是從事無紡布的後加工,但他看到發展的商機便延伸無紡布生產設備的產業鏈,並於1998年正式投產。1994-2005年十年間工廠海外訂單如雪花般飛來,應接不暇。

「2000-2005年我公司到了最輝煌時期,在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我深圳和江西工廠總銷售收入達到近2億元人民幣,成為內地最大的無紡布生產商之一,產銷量也躍居全國前列,內銷外銷各佔半壁江山。」他自豪地說。

在黃金十年期間他並沒有滿足於現狀,更多的是注意如何使工廠更好的發展,以如何去面對危機四伏的市場環境,因此,在風險把控方面,楊自然未雨綢繆,他於1996年在深圳觀瀾投資三十多畝的土地,不斷加大投資,一期工廠投資200多萬美金、二期生產線投380萬美金,1998-2002年公司總投資約800萬美金,合5000多萬元人民幣。但2003年之後,無紡布廠遍地開花,供大於求,競爭壓力增大,投資回報率低。且深圳成本太高,之前一直做的材料工廠力不從心。於是,楊自然加大深圳工廠的轉型和自動化設備升級,總投資超800萬元人民幣。

除了自動化設備升級,楊自然反覆思索其他出路。之前在江西辦廠的經驗提醒他,於是,他在江西南昌和進賢兩地設廠,以降低人工和土地等成本。他在南昌工廠投入六千多萬元人民幣,在進賢工廠購地逾100畝,投入超五千萬,設有三條生產線,生產醫療用品。其中,僅江西兩個工廠的自動化投入他就花了3000萬元人民幣。

國橋深圳工廠無紡布生產車間。(記者李昌鴻 攝)

國橋深圳工廠無紡布生產車間。(記者李昌鴻 攝)

將南昌瀕危工廠盤活 15年全部利潤投入滾動發展

談起江西工廠發展時,楊自然透露,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在江西投資建廠的效益不錯,因此2003年江西在港招商時,特邀他們赴南昌高新區接手一生產無紡布的國有企業,該企業有員工逾千人,但因經營不善,五年沒有新的投資,負債2.3個億,面臨倒閉。

據該企業副董事長甘冬生介紹,國橋接手該企業後租賃經營,投資約1000萬港幣,成立江西國橋,用國橋租廠租金來安置員工。國橋先拿出500萬港幣做流動資金,另500萬進口德國設備來啟動公司發展。楊自然將該企業進行改革,打破幾十年來一貫的平均工資制度,按照民營企業的管理制度,拉開收入分配和提高工作和運營效率,2003年僅用4個月企業扭虧成盈,2004年產生利潤。接手至今15週年,工廠已有六條長纖無紡布生產線,幾多條後加工生產線,員工由當時1000多人降至100多人。現在,他們每年向當地政府繳稅約500萬,得到南昌市政府認可並別評為納稅信用等級企業。並連續九年獲評江西高新企業,被省政府給予多項優秀企業稱號。

為了更好地推動南昌工廠發展,楊自然15年來未拿江西國橋一分一毫股東分紅,公司所得經營利潤再投入到公司的經營發展之中,他用最直接的態度給予江西國橋最大的支持。

責任編輯:遠航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